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今年有一部片子十分令人惊喜,在此安利给大家。
当年《巴比龙》在年发行放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使得亨利·夏利埃尔的这本小说成为了世界范围意义上的畅销书。
《巴比龙》大略讲的这样一个故事——
年,职业扒手亨利·夏利埃尔被人陷害杀害一名皮条客,从而流放至大海环绕的法属圭亚那的监狱服刑。
因为胸前有一处蝴蝶纹身,所以同窗狱友都叫他“巴比龙”。
在踏入监狱的那一天开始,巴比龙就策划越狱,但越狱是需要用金钱去贿赂看守,同时购买逃跑船只的。
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同时服刑的伪造专家,同时是百万富翁的路易斯·德加(拉米·马雷克饰),用保证德加安全的方式获得其金钱资助,两人结成攻守同盟。
其后,两人越狱了两次,都相继被抓回,在第三次尝试时,巴比龙终于成功,但德加却永远不能返回故土了。
时隔45年后,丹麦导演迈克尔·诺尔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将整个故事精简化,将原著中关于殖民地色彩浓郁的文学描写部分摒弃,而将重点放在“信任”缔结的友谊上。
同时加快了电影节奏,加深了“巴比龙”在狱中的心理描写,用更现代的视听语言交代了他面临诱惑所做出的艰难抉择,这方面,我觉得比年版做得要扎实。
在演员阵容方面,虽然我认为是比不上原版那般豪华,但出演巴比龙的查理·汉纳姆这几年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年《迷失Z城》让我对这名昔日的偶像派刮目相看,他在《巴比龙》中可说演技更上一层楼。
我同时还觉得“湖南哥”饰演的巴比龙要比史蒂夫·麦奎因更符合原型,一是年轻,二是气质更桀骜不驯,三是更符合时代当下的审美,但最重要的是,塑造巴比龙这个角色的整个完成度来说,查理·汉纳姆也不比史蒂夫·麦奎因逊色。
因为两个版本的影片传达的主旨侧重点不一样,所以版《巴比龙》对诠释两名主人公的性格和最后命运落点也不尽同,这体现在对原著删节的大胆程度上,当然效果有好有差。
版总体来说更忠于原著,譬如德加是为了防止守卫向巴比龙开枪才被迫逃跑,但这版里德加则是主动要求逃跑,这个主动性的加强可能会增加戏剧感染力——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要选择抗争,但对于结尾来说,就有点收不住脚了。
首先是德加在土著村落中不想再逃,这个转折有点生硬。
其次,在于他最后在能跳崖逃脱的情况下,自愿留了下来,或许可以理解成他认识到自己要用余生赎罪,但可信性大打折扣。
版则显得圆润自如,不那么强调戏剧转折,更加贴近生活。
但对于两人友谊缔造的塑造过程,版这要超过版,导演迈克尔·诺尔更聚焦于巴比龙与德加之间是如何建立“信任感”的,从金钱和安全需求到“患难与共”,可以清晰地认知到两人性格和能力的互补和互助,直到巴比龙有机可乘,抛下德加单独逃跑。
被关于单人牢房时,德加却托人偷递椰子,巴比龙此时的感动和愧疚,内心的挣扎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把握住了关键的情感线——
如何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从利益交换缔造的攻守同盟转变到对人性中“信任”这一道德原则的遵守,从此友情牢不可破。
这才是“自我救赎”的意味,从那一刻起,巴比龙洗涤了自己曾经的罪恶和不堪,抵达了心灵上的“更大的自由”,让他相信了人间是有真情的,人性的美好也是足以战胜恶劣环境的。
这一刻,被女友和司法不公造成的“被出卖感”平息了,充盈心中的不再是仇恨和冤屈,而是对自由的渴望。
这是版未曾到达的境地,版的《巴比龙》更倾向于“对命运的抗争”,自由只是洗刷自己冤屈的垫脚石;
而这版,则真正诠释了“什么是自由”和“如何获得自由”,自由的获取是内在的,当一个人心灵解放时,环境就不可能束缚他,友谊之手让灵魂安放时,一个人就能战胜孤独和黑暗。
再补充点电影背景,有些没看过版或者原著的朋友可能会嘀咕,法国的重刑犯为啥要流放到离法国那么远的地方?
法属圭亚那位于南美的东北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交汇之地,是法国最早的殖民地之一,也是目前法国最大的一块海外属地,南美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直到今天尚未独立。
其实,让重刑犯流亡至海外殖民地其实是欧洲中世纪后,宗教改革兴起的人道主义举措。
没错,你没看错这个字眼,即使这么艰苦的牢狱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动不动就火刑和死刑,流放已经是很人道的举措了,当然,人道是幌子,背后其实是不浪费劳动力。
大航海时代由于发现了美洲,加上黑死病和常年战乱不休,欧洲人口损耗过半。
在这个前提下,为了让海外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能有更多劳动力,加上不断去开拓更多殖民地,换取金币和银子支援欧洲本土的宗教战争,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王室相继做出举措——
让政见异议分子、宗教改革份子、死刑犯乃至重刑犯统统都赶出本土,去殖民地做工。
如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这样情况下开拓和建立出来的,只不过他们后来都独立了。
另外,由于这些流放的劳动力还不够,所以才有后来殖民帝国们到非洲掠夺黑人,卖身为奴到美洲的奴隶贸易。
片中这座沙洛伦监狱是年,欧洲诸国达成共识,废除奴隶制度后,殖民地种植园的生产短时间内无法跟上的前提下兴建的。
同时,法国政府也由于大革命的冲击,基于巴士底狱发生过的教训,更是将政治犯大量移至法属圭亚那(熟悉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拿破仑二次流放的地方也是大西洋中鸟不生蛋的地方,最后一次是圣赫勒拿岛),从而建立的,一直到年代才废除。
法属圭亚那境内98%是热带雨林,森林覆盖率90%,由于热带雨林气候带来的疟疾肆虐和监狱环境恶劣(存心将犯人慢慢折磨死),被海环绕,又无从逃跑,于是得了一个令人胆寒的美称,叫做“恶魔岛”。
从建立到废除,约有80,名犯人被送往这座恶魔之岛,电影片尾也说过,大约一半人再也没有返回过法国。
二战后,由于靠近赤道,法国把自家的航天发射场建在了法属圭亚那,法属圭亚那因此成了世界航天中心之一,才算摆脱了这个罪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