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丨赵少峰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

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中国近现代史学

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

赵少峰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近代中国,拿破仑是在政界、学界享有盛誉的西方历史人物。鸦片战争前,拿破仑之言行首经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传入中国。而后,国人或亲临法国感受拿破仑之事迹,或通过中文图书报刊了解传播其史实。拿破仑被喻为扁鹊、项羽,成为近代社会精英阶层挽救民族危机效法的榜样。“中国化”的拿破仑在塑造过程中具有时代性、选择性、政治性的特征,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变革而跌宕起伏。拿破仑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寻求对中国历史的新理解,它的传衍有助于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建构近代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拿破仑;形象塑造;民族危机;精神载体

晚清至民国,有两个外国历史人物在政界和学界享有特殊盛誉,他们是美国的华盛顿和法国的拿破仑。此二人在国人著作和报刊上反复出现,成为时代的“潮人”。这显然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严重民族危机相连。国人把华盛顿和拿破仑当做解国危于倒悬的希望,成为“启蒙标本、革命偶像和政治象征”。年,益新译社和上海文明书局分别发行两种题为《拿破仑》的传记,从译者、著者的序中,可以体会到拿破仑作为现代民族精神的符号所具有的影响力。前者在《译序》中写道:“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仑为第一?稍知学问者,无不震之于拿破仑之名”。后者《传序》将其喻为“医治”中国之扁鹊。文中写道:“中国人心之不振久矣,医国者无术以唤之起,不得不借助于人。拿破仑其扁鹊乎。”年,蔡元培以“四海惊传拿破仑,国民渐不思我存”,描绘了拿破仑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拿破仑怀有持续的兴趣和特殊的情感。拿破仑的名言至今依然被当作鼓舞精神的话语。一句是否为拿破仑曾经说过的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引起了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的论争。本文论述之重点不在平息学术争端,而是着力探讨拿破仑形象在近代中国史著中的塑造和传衍,以及在此过程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拿破仑形象之输入

拿破仑虽未至中国,却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上军校的时候,拿破仑就非常好学,除主修军事课程外,他对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法学、文学等都有广泛的研究兴趣。军校毕业后,拿破仑对东方世界以及埃及、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度兴趣颇浓。拿破仑对中国的了解缘于当时法国在广州的商人。年,荷兰派出由萨克·蒂津带领的7人使团,朝贺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周年。蒂津使团的翻译是常驻广州的法国人克雷蒂安·德·吉涅。吉涅回到法国后,在年发表了他的回忆论著。这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得到了信息,命令吉涅编撰一部中-法-拉丁文字典。嘉庆年间来华的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在返回途中,“拜访”了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拿破仑。从诸多回忆录中可以看到,拿破仑对阿美士德的到来非常感兴趣,他用了三个月时间来准备这次访问,还多次阅读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纪实。阿美士德与拿破仑谈了中国问题,“他问到我在北京的情况,打听了鞑靼的礼节。但他并没有像我准备的那样就我屈从的可能性发表任何意见……后来他问我在中国旅行的情况。”由于拿破仑只与阿美士德和埃利斯单独会谈,而使团其他成员与拿破仑共同会面的时间不足十五分钟,所以关于此次会谈的内容对外披露很少。因此,使团的医生写道:“我们与拿破仑的会见,我没有多少可说的”。在阿美士德使团到达圣赫勒拿岛前后,拿破仑与爱尔兰私人医生奥米拉进行过三次关于中国问题以及英国使团的讨论,比如觐见礼节问题,拿破仑认为,“外交官拒绝叩头是对皇帝的不敬”,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阿美士德,使团的礼仪要求都是荒谬的。拿破仑没有到过中国,对中国情势的理解多属于臆测,夸大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拿破仑的名字最早何时由何人传入中国,尚需进一步考证。依据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既与外国在华传教士的文化出版活动有关,也与早期走出国门的中国学者、官员、留学生群体有关。

众所周知,19世纪来华传教士为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层次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他们办报刊、兴学堂,设立出版机构译介西方著作,终极目的是为了改了中国人“藐视西方”的观念。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拿破仑作为在欧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被纳入到中国的“思想资源库”之中。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该文献中较早对拿破仑、华盛顿等英雄人物进行了介绍。在《霸王》篇中,传教士郭实腊介绍了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上台,掌权之后的对外扩张行为,以及最后被流放到非洲西边小岛上的经历。作者评论道:“若以挐皇帝(拿破仑-作者注)较之秦始皇及元之忽必烈或谓相似,但拿破戾翁乃为霸中之魁也”。随后,该期刊又在年10月、11月、12月连载了《谱姓:拿破戾翁》,详细地介绍了拿破仑一生的行为,也指出了他个性中的缺点,“性情好动,贪位爱名”,认为拿破仑“若论其行藏,可谓出类拔萃,而高超乎众。盖彼实钟山川之英气,而为特异之人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还刊载了大量西方文明知识,成为近代国人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郭实腊后来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一些篇章集合起来,出版了《万国地理全图集》,并对法国史中的拿破仑有所论及。客观地讲,该文对拿破仑的功过进行了公允评述。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撰写的《外国史略》同样对法国历史发展和拿破仑的政治统治进行了介绍。文中写道:“佛兰西国古时亦山林之蛮夷,久渐向化。然性好勇,建屋不筑城,恶其障蔽拘禁也。”随后,详实地介绍了拿破仑的活动。在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六合丛谈》《遐迩贯珍》等期刊上,也有关于拿破仑的介绍。

李提摩太是英国来华传教士,其翻译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初名《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年连载在《万国公报》上,后结集出版。该著作对拿破仑一生及其对外战争有详细描述。书中以《法皇拿破仑行状》为题列为一章,下分三十节。文中既指出了拿破仑的功绩,“法皇拿破仑之生平尽心于立国养民之道,可谓欧洲自古以来罕有之英主”,其提出的“安民”、“养民”之策为欧洲诸国所效法。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给欧洲以及法国带来的灾难,“欧洲人民遭逢乱世,及不知有太平之事,残害生灵数百万,耳目之所见闻无非杀气之所浸渍”。广学会是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出版机构。该机构在民国结集出版了《地球一百名人传》一书,卷三《政治家》共收录各国政治家17位,其中包括华盛顿、拿破仑。文中叙述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统治以及与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的战争。文中认为,法国自昌革命,欲立共和,拿破仑上台不仅阻止了法国的共和进程,而且“扰乱全欧”二十余年,直至拿破仑去世方才平息。该书对拿破仑评价道:“身体短小,精力强悍,立心太侈,用兵如神。仅可以列在欧洲亚历山大、汉尼巴、沙尼曼、成吉思汗、铁木耳诸人中间,卒以好战致败。”通阅上述文献可知,西方传教士编纂期刊、出版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列强对外侵略服务,昌言“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思想,因而对拿破仑的一生功过,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加工”,将真实的拿破仑带到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世界。

自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被纳入到世界体系的过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官员、留学生得以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西方世界。他们对曾经称霸一时的拿破仑抱有热情,并借机参观了拿破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在日记和论著中有所记述。-年,王韬前往欧洲游历,两过法国,前往马赛、里昂、巴黎等地游览,著有《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等论著。书中对法国的发展历程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进行了详细描述。王韬写道:“法京中多前王拿破仑遗迹,至今游人观览者,犹想见其功烈之崇隆,势位之烜赫焉”,“法王昔年与欧洲列强构兵,所向克捷,几于一统”,他对拿破仑的战绩是赞许的。然而,由于拿破仑的长年战争,也使得法国走向了衰落,“然拿破仑之战称为古今所仅见者,诸国之兵亦只有十五六万而已,以视今日,殆不及十之一也。故以今日大势揆之,人但见其事事讲求,物物精审,似若雄视一切,不可限量,而不知智巧愈极,机诈愈深,情伪相感,利害相攻,祸患之来,气机已召,人皆谓其强之至者,吾正谓其衰之始。”通过对法国社会的考察,王韬对中法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独到认识。他认为:“法通中国已三百余年,于泰西诸国为独先,名流硕彦接踵东来,无非借天算格致以阴行其主教,其势几至于上动帝王,下交卿相,有明之季靡然从风,实足为人心学术之隐忧。流弊至今,亦缓通商而急传教,中外龃龉之端率由此起。”在《法国志略》一书中,王韬认为拿破仑是“海外异人之一”。但是,拿破仑“居然以帝号自娱”,认为权力是“天授”,过度的征伐没能够使其功名一直延续下来。

年,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年,他又兼任驻法国公使。在其撰写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郭嵩焘提及拿破仑有十余次。尽管郭嵩焘对拿破仑没有大篇幅的评价,但是从行文记载来看,他对拿破仑是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sc/8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