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投稿最早的七巧板是饭桌它的由来你未必

网友

珺临天下

七巧板的由来

“几”在古代指的是又小又矮的桌子;“宴几”顾名思义就是宴请宾朋的小桌子。

南宋时期,文字学名家黄伯思,十分喜欢请朋友吃饭。他为了举办宴会时方便布置和方便客人就座,于是便设计了“宴几”。(由此可见他是有多喜欢请客,为了请客方便硬是搞起了发明创造。)

“宴几”以六为度,即六张桌子为一套,因此也叫“骰子桌”。后来他的好友宣谷卿看到后,十分欣赏,建议再增一几,合而为七,并命名为“七星”。分开则有25种形式,可以演化76种格局,变化无穷,纵横离合。黄伯思据此还编写了《燕几图》一书。

燕几的三个尺寸PANTONE拼用七张燕几其它燕几组拼图样

明朝时期,常州人戈汕在“燕几”的基础上,大胆的引入了三角形,又设计出了“蝶几”,又叫“蝶翅几”,因那些桌子组合起来呈蝶翅形。分开的话,能拼出一百多种图形,构思更为新颖,形式也更为丰富。(常州人戈汕喜不喜欢宴请宾朋我不知道,但他在“宴几”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三角形绝对是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大致在明末清初,用薄木片或厚纸板做成的七件套组合——“七巧牌”诞生了,“七巧”正是源自“乞巧”,即“乞求智巧”。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智巧。而此时撤下桌面罩的七巧桌如同七巧板,可根据需要进行拆拼,可聚可散。或用于少女们啜茗小叙,亦或用于她们户外焚香拜月。

溯其渊源,都是在黄伯思的“宴几”上加以改进。最初的“七巧牌”,形制各异。到清代嘉庆年间有“养拙居士”在综理拼玩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七巧图》一书刊行后,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

以上便是七巧板的由来。

七巧板在国外

七巧板何时传到西方则不得而知,有的外国人叫它“唐图”、有的外国人叫它“奇形怪状的小玩意”、也有人说它是“东方魔板”。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对这款“来自中国的拼图”深深着迷。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相传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那拿岛时,百无聊赖的他成为了七巧板游戏的狂热爱好者。就是沉浸在七巧板智慧游戏中,他度过了被流放的余生。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作家高罗佩在《大唐狄公案》中通过用七巧板摆出凶手轮廓,七巧板竟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让神探狄仁杰顺藤摸瓜,沿着蛛丝马迹找出了真凶。(令我震惊的是《大唐狄公案》的作者竟是荷兰人,同样另我震惊的是通过七巧板破案的脑洞)

1、投稿内容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不限于):①教程科普:不限入门或进阶教程,图文并茂最好,也可单独投稿视频教程②经验心得:提速经验、比赛经验、调试经验,你能想到的各种经验③成长互动:你与“奇艺玩具”一起成长的故事2、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zz/10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