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上的摄影

贝伦尼斯·阿博特(BereniceAbbott,年7月17日-年12月9日)美国摄影师,原名博尼斯·阿博特,是美国摄影师,因于20世纪30年代用黑白摄影表现纽约街头和建筑物而为人所知。她推崇纪实派摄影,强调摄影不应该被主题和后期制作所控制,同时她也反对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Stieglitz)之类的画意派摄影师。这篇文章发表在年的《环球摄影年鉴(UNIVERSALPHOTOALMANAC)》上,深入浅出地阿博特对于摄影的态度。而文中所谈到的内容拿到摄影被消费主义快照影像占据的今天,读来依旧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今天的世界,已经极大程度上被视觉化。“文字”作为一种沟通手段,几乎被“图像”所替代。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科教与纪录片等等包围了我们。语言的存在本身都似乎变得岌岌可危。图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阐释媒体,重要性与日俱增。

今天的摄影师们面临格着外的挑战。历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时代,光怪陆离前所未见。我相信没有什么创作介质能比摄影更好地反映时代的千姿百态。

摄影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真实和当下本就是它所擅长的,也是它的一部分。事实上,摄影也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或许这也标记着摄影第一个轮回的结束。往哪个方向走,这是摄影必须作出的选择,新的篇章已经翻开,许多旧的章节还有待改写。

我们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只有进步、只有发展,不然就会凋零、死亡。不仅对于摄影如此,对于原子时代的其它人类行为来说亦如此。当下,对于摄影的价值评判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想要理解与摄影关联的当下,首先需要追根溯源,了解摄影的过往。那么先让我们跳回到摄影的诞生之初,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

最早对摄影产生兴趣并且帮助它成长的那批人态度认真,能力极强。十九世纪早期,这项新的发明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与人才。各个领域的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们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更不用提普通百姓们。出于人们对新的影像创作介质的兴趣与需要,摄影技术出现了惊人的高速发展。

从马修·布兰迪、威廉·亨利·杰克逊、蒂莫西·奥沙利文、纳达尔等摄影师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的审美进步。当年爆炸式的技术进步速度即使在今天也未被超越。在最近出版的约瑟夫·玛丽亚·艾德的《摄影史》一书中记录了当时高速发展的详细资料,本书已由爱德华·爱泼斯坦翻译。

美国在摄影的兴起过程中扮演了有益而关键的角色。新的技术让美国的天才们如鱼得水,在罗伯特·塔夫特的《摄影与美国景象(PhotographyandAmericanScene)》一书对此进行了极其有趣的探讨,值得每个人一读。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摄影的高速发展成为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骑在马上的威廉·亨利·杰克逊,左边骡子身上托着他的两台大画幅玻璃板相机

在摄影领域,美国不落于人后亦不邯郸学步,而是发扬了鲜明的美式风格。人像摄影在美国的发展远比在其它国家兴旺。南北战争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带到了了前线,也催生了同样数量对于他们形象的需求。国家的开疆拓土是摄影高速发展的又一诱因,西进运动中的先行者们将照片发给自己家乡的亲戚,前往新大陆的少男少女们将照片发给故国的情人。川流不息的移民们跨越阿利根尼山脉、横穿宾夕法尼亚、走进俄亥俄等其它西部保留地,渡过密西西比河最终进入西部蛮荒。所到之处,总会留下一些宝藏——一沓沓的老照片,在今天的历史学家眼中它们的价值无可顾虑。随着前线的胜利,摄影师们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在战后继续跟随美国政府的地质勘察队踏上征程。威廉·亨利·杰克逊是这群人当中的典范。

美国人对于摄影的充分运用造就了成千上万娴熟的相机操作者,这是英国可望而不可及的。显然,与摄影工艺相关的专利垄断限制了这一新发明的使用与流通。而在美国,几乎没有类似的专利大棒打压。

早期的达盖尔法摄影工作室内景

爱好者们的狂欢结出了硕果。达盖尔法在美国被研究得更加透彻,创作高度大幅超越了来自欧洲的所有作品,并且大规模拔得了所有国际展会的头筹。“栩栩如生”的现实主义美学引发了人们的热情,让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事实也如此,给自己拍照照片的钱谁都能负担得起,而在这之前只有富人才花得起钱请人给自己画一幅肖像。所以,摄影生意一夜间遍地开花。

十八世纪中期美国达盖尔摄影工作室的内景

在一腔热血的初期过去之后,金钱走进了摄影圈,一道而来的还有所谓的艺术家们,摄影开始商品化。和一切生意一样,随着规模逐渐扩张,就必须开始迎合大众口味,摄影也不例外。一切钱说了算。真实的场景慢慢被人造的布景取代。仿古之风兴起,堆满希腊式陶罐、石柱、背景的摄影棚开始被兴建,最大程度满足了普通人的炫耀与浮夸心理。修片与润饰同样开始兴起,过去曾被认为对于绘画的东施效颦如今变得猖獗。

它们模仿的都是些拙劣的绘画作品,这一点似乎无需明说,因为也只有拙劣的绘画作品才会将诗情画意作为自己表达的主要或全部内容。于是乎,摄影脱离了自己的本源——对于真实的再现。

这场历史的倒车大部分可以被归罪至英国人亨利·佩奇·罗宾逊的身上。他是当时摄影圈的灯塔式人物,作品屡创天价,获奖无数。他备受赞誉的合成作品主要源自于绘画,可惜被他看上的几乎全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作品。更糟糕的是,年他还出版了一本名为《画意摄影(PictorialPhotography)》的著作。他的创作思路是对于一切的褒美,为此不惜校正相机看到的画面。人作为主体的气质与尊严在其作品中被否定。

《伤逝》亨利·佩奇·罗宾逊

《世道艰难》亨利·佩奇·罗宾逊

他的典型趣味从他的作品标题以及同一时代其他摄影师的作品标题中可见一斑:“可怜的乔”、“世道艰难”、“凋零”、“父亲”、“亲友”、“浪漫风光”、“在水一方”、“长冬将尽”、“露珠之吻”、“晨光”。如果说类似的题材和标题在今天的画意派摄影艺术家那儿依旧可以见到,显然是因为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感性的非现实基础。罗宾逊学派的风头一时无二,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让摄影创作与摄影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简单的说,漂亮的东西人人爱。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摄影师依旧延续着画意派传统,继续模拟年的“大师”。

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摄影在近年来变得愈发炙手可热。最显著的趋势就是杂志销量的不断上涨,这赋予了摄影更多的力量,同时也要求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们变得更加敏锐。

遗憾的是,在摄影不断成长并巩固自己地位的同时,我们的摄影创作与产出也出现了下滑的可能。事实上,摄影的进步往往受到了落后的器材的限制,这个问题急需得到根本而长远的改善。问题并不在于整个行业,而是在于其中的部分缓解,在于行业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的思维。摄影的力量源自于爱好者的广泛参与,显然这同时也应该是大规模生产应该争取的市场。

但是,当下整个行业把目光更多放在了有经验的摄影师的专业意见上,只着重于满足他们的专业需要。这么做当然有其意义,优秀的摄影师如果手中使用的器材仅仅只能满足爱好者的需要,其创作自然无法释放当代摄影的可能潜力。照相机、三脚架、还有其它摄影附件,大多来自于一生中从未认真拍摄过一张照片的匠人们,只有当器材本身出现大幅的进步,才可能释放而不是禁锢摄影师们的创意。

太多的摄影师在暗房里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能待在相机后面的时间急剧下滑。再加上重技术、轻内容的陈旧风气造就了今天的总体局面。“……我为了成为艺术家而钻研的技术最后让我成为了技工;我的手指只剩下冷漠的勤快,我的耳朵也是如此。我忽略了音乐,把它当做尸体解剖成符号,按照数学原理来检查其和谐。”

除开需要掌握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使影像成为创意作品?我们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是技术。如果是内容的话,那么又应该是什么内容?这是力求突破创新的摄影师们必须自己回答的基本问题。

先让我们来聊聊摄影不是什么。摄影不是绘画,不是诗歌,不是音乐,不是舞蹈。摄影不是技巧的炫耀或画质的比拼,也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照片。摄影应该是或者说应成为一种有力的记录,一种清晰的表态,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选择”。

如果要精确的定义“选择”,或许可以这么说,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能给我们带来足够冲击,激发我们想象,强迫我们动手的题材上。如果让你举起相机的动力不够强大,那么照片拍了也等于浪费。动机和观点是将不同摄影师区别开来的标准,同时也是区分不同主题的重要差异。合适的画面内容的选择则来自于经过训练的双眼和敏于画面的思维的结合。

要踏上征程,必先找准方向,这时候眼睛并不如背后的思想重要。摄影师需要更为真切的审视这个世界,因此需要和培养一双更善于观察、更善于甄别、更敏于细节的眼睛。和任何表达手法一样,如果说摄影是完全的真实与直接,那么就应该抓住时代的脉搏,也即我们当下的生活。如果你愿意,照片本身可以优美而艺术;但究其意义,必须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直接相连。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回归,建立在对历史的螺旋上升的理解之上,对于现实主义伟大传统的回归。归根结底,摄影是一种表态,是对于当下的记录,是放在我们肩上的责任。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前所未见的宏伟局面,但有些人依旧没有意识到现实所包含的无可比拟的美,没有什么比真实生活本身更能体现出超乎想象的日新月异。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心中就会涌现出强大的冲动,一部新的摄影纪实作品就此萌芽。

“纪实”这个词频频被与单独的摄影风格屈就在一起,但这在我看来也合乎逻辑。虽然把“纪实”和“苦大仇深”联系在一起纯属瞎扯,但也符合人们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坏习惯。事实上,纪实影像几乎能囊括世间的一切事物——是好是坏,并无区别。我看过很多精美的摄影作品,但它们并不是好的记录。那些真正经历了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作品最终属于布兰迪、杰克逊、纳达尔、尤金·阿杰特等人,或者在风格上与他们的作品类似。爱德华·斯泰肯认为,伟大的照片拥有“魔力”。而我相信那些“有魔力”的摄影师们从广义上来说都是记录者。

按照韦伯斯特词典中的定义,凡是“具有教育意义、实证功能、传递信息、提供真实判断依据的”都可以被被称为“纪实”。再加上少许画面创造力以及实现想法所必须的技术手段,摄影师的付出就一定能获得回报——因为在摄影的岔路口上他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赞赏

长按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zz/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