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5.html
谋思特是一家新型研究机构,愿成为客户战略合伙人,以数据为基础、事实为依据、理论为支撑、实践为校准,通过研究为客户创造价值,致力于成为一流精品智库。
流通理论及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时期,西方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对流通也均有所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流通理论的基础,日本学者针对本国经济设计了流通论研究领域,我国学者对流通理论及概念也进行了诸多深入探索研究。梳理流通理论及概念,有助于加深对流通内涵及渊源的理解,为我国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对流通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领域“惊险一跃”功能,将商品由物质转化为货币,使得商品价值在消费环节实现,商品生产者收回投资并使再生产成为可能,进而承上启下。
(一)关于流通的概念
马克思对流通的界定,指商品从生产领域被生产出来,在还没有进入消费之前的整个买卖运动过程,由G-W(购买)和W-G(售卖)两个阶段构成。前者购买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转化为实物,后者将商品售卖后转让使用价值实现商品价值,同时补偿生产中消耗的劳动力。他认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的交错在一起,全部过程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交换为起点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流通由简单商品流通转为货币流通,进而演化为资本流通,从三种不同形式上阐释了流通。
(二)关于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即为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的时间两部分。并且资本在流通时间内无法生产新的资本和创造新的价值,所以为提高流通效率应缩短流通时间。马克思将流通费用同样分为两部分,第一为与价值运动相关的,为纯粹流通费用,第二为与使用价值相关的,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并且这两种费用的性质与补偿方式是不同的。
二、西方经济学中蕴含的流通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经济与货值区分,认为对于货值而言,流通是财富的源泉。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在17世纪主张国家发展贸易,同样认为流通可以创造财富。重农学派代表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应该加速商品和货币流通,促进流通效率提升;魁奈()在其著名的《经济表》中,对资本总流通进行了探索,第一次以社会再生产方式诠释了流通过程。古典经济学派始终对流通较为重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劳动分工和交换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交换是分工的前提,交换使各种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虽然亚当·斯密没有直接对流通进行论述,但其分工、交换、市场等思想均是流通概念的启蒙。
(二)制度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
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为交易成本,从制度设计维度研究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虽然制度经济学所研究“交易”较“流通”内涵更为复杂宽泛,但其本质思想却是一致的,制度经济学派思想为流通理论提供了范式。康芒斯()在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中将交易分为:买卖交易、限额交易和管理交易,并对市场、政府和企业三主体进行了制度安排,他认为市场主体需完成交换和交易两种行为,前者指对商品或货币的控制权进行实际移交,后者指依法转移法定意义的控制权或所有权,其交易思想充分体现了流通的概念。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学直接假定企业是存在的,却没有说明企业存在的原因,为此科斯针对市场交易和流通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开创性提出交易费用理论。此外,威廉姆森()、德姆塞茨()等经济学家,均从降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进行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制度探索,他们的思想均为流通理论的发展做出铺垫。
(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同样蕴含了流通思想。杜能()开创性提出农业区位理论,随后韦伯()基于工业布局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廖什()从贸易视角提出中心市场理论,解释了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原因,初步体现了“流通”思想。奥沙利文()直接对城市发展与流通之间关系进行论证,提出“城市发展正是基于区域之间存在比较优势,通过贸易流通可实现利润扩大与互惠互利”,其思想为流通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三、日本学者对流通的界定
“流通论”这一学术研究领域起源于日本,日本多位学者专门针对流通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他们的理论对我国学者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经济性、社会性转移”。江尻弘()对流通客体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流通客体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无价值的部分如废弃物的转移,故将流通客体扩大为产品。铃木武()具体阐释流通为“是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通过人、时间和场所展开的架桥活动”。田岛义博()则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或者为转移而进行的过程”。石原武政和加藤司()将商品流通定义为“货币产生后形成的无法分割的销售与购买的连环锁链”。保田芳昭和加藤义忠()则认为“由商品的一系列变换所出现的循环,与其他商品的循环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总体就是商品流通”。日本学者较为 四、国内学者对流通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定性界定始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换而不断演变。计划经济时期,为“小市场、小流通”格局,流通被称为“有计划的商品流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国内逐步转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流通也由“计划流通和自由流通相结合”过渡为“市场调节的商品流通”。
(一)计划经济时期,流通的界定基本源于对马克思流通概念的扩充
孙冶方()依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条件的大背景,认为马克思对流通的理解仅为狭义的理解,他将流通概念进一步扩充,提出“流通一般”的理论,研究对象为商品流通或产品流通,研究范畴包括生产资料流通和消费资料流通。高涤陈()从宏观经济角度和企业微观角度对流通进行探索,说明流通过程存在的两个阶段(卖W-G,买G-W)以及两个阶段在不同情况下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周人伟()运用流程图的方式,对计划经济时期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解释说明。孙全()打破了“批发商业是商品流通的起点,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的终点”的说法,重新对商品流通进行剖析,分析了商品流通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国内学者对“流通”的探索更为宽泛自由
陈文玲()认为商品流通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道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物质运动和流动变化的总和,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夏春玉()认为流通存在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流通是指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即商品流通,广义的流通指商品及其他生产要素由供给端向需求端的流动过程。宋则()将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认为“流通是指在实体经济范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相关或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称,主要包括:工业消费品流通、工业投资品流通和农产品流通”。丁俊发()则主张运用大流通的概念,他认为流通以商流为主体,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支撑,包括:批发、零售、商贸物流、金融、信息、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大流通实质以商品为核心,将围绕商品交换的所有市场行为纳入大流通范畴。
五、国内学者对统一流通概念的探索
就目前而言国内对流通的界定尚不统一,学术界对流通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争议,“流通”、“商品流通”、“商贸流通”、“贸易”等词均有出现。谢雷和谢永良()将马克思对流通的理解进一步外延提出“交易元”的概念,他们认为交易是流通的重要环节和构成部分,但不是流通的全部过程,显然“交易元”仅能作为研究流通的一个视角而不能替代流通。冉净斐()基于流通本质属性,试图用“商务”概念改善流通、贸易、商业这些术语的混乱使用,提出创立商务经济学,重新诠释流通经济学。马龙龙()通过对比流通与“商务”“商业”等概念,认为流通与微观层面商务活动存在差异,也不同于部门和行业性质的商业,本质为中观层次概念,故“商务”也无法实现流通概念的规范。
总体而言,国内对流通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流通概念的研究一方面要以马克思流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流通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需汲取西方经济学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统一完善我国流通理论。
谋思特是一家新型研究机构,愿成为客户战略合伙人,以数据为基础、事实为依据、理论为支撑、实践为校准,通过研究为客户创造价值,致力于成为一流精品智库。
知识产权声明
来源网络,供参考!
学术交流方式
联系人:谋思特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