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奥沙利文凭借非人类的表现,以摧枯拉朽之势拿到了个人第29个排名赛冠军。赛后,塞尔比一番“我怀疑如果罗尼在5号球桌(没有直播的外围球台)比赛是否还能打出这样的表现”的言论,遭到众多斯诺克球迷的嘲讽。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来,摘掉有色眼镜,摒弃个人好恶,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客观地评价一些事情——比如塞尔比的上述言论。今年世锦赛期间,巫师希金斯也曾说过:“当克鲁斯堡只有一张球桌时,才是世界上打斯诺克最美好的地方。”仔细琢磨,塞尔比和希金斯的言论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外因对个人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希金斯:“当克鲁斯堡只有一张球桌时,才是世界上打斯诺克最美好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比赛放在斯诺克直播台对球员和球迷到底有什么影响?高水平的斯诺克直播会对比赛起到什么作用?什么样的直播才是高水平的斯诺克直播?
球员:明明是好多人的电影,为何我只能有姓名?一般来说,上直播台,肯定是要带观众的,那就是在现场成百上千名球迷注视下和喝彩中的表演。这种互动对于球员来说太重要了。孤芳自赏是没人赏,洁身自爱是没人爱。真正耐得住寂寞,在没有观众的球桌上把斯诺克打得激情四射,我觉得没有人可以做得到。尤其是对于那些大牌球星,他们出场费动辄上百万,怎么甘心没人看?明明是好多人的电影,为何我只能有姓名?(只能通过比分字幕条知道是谁在打斯诺克)
球迷:“默片”和环绕立体声影院的区别自打斯诺克掌门人开启了“万恶”的资格赛制度,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画质粗糙,画面失真变形并且没有切换,没有解说,甚至连现场声都听不见的资格赛直播,像极了“默片”。但是没办法,我们还是要看,因为那关系到我们喜爱的球员能否晋级正赛。下图就是年一场斯诺克世锦赛资格赛的转播画面。
年斯诺克世锦赛资格赛的转播画面
第一,画质粗糙。自从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先经历了黑白电视,后来又有了彩色电视,从标清到高清,现在4K技术也日臻成熟。足以见得,人类对看清楚(高还原度)的渴望和追求。一场斯诺克比赛,看清楚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黑白电视阶段,斯诺克也就只能去现场看了,因为七种颜色的球,只能靠灰度来区分,这太可怕了!
第二,画面失真变形并且没有切换。一些资格赛,为了节省成本,转播方大多只设置一台摄像机,用它对准整个球桌,一场比赛下来动辄一两个小时没有切换画面。另外,可能是由于摄像机位置不够高,为了拍全整个球桌,焦距被拉回到最短焦。熟悉摄影摄像的朋友应该了解,短焦拍出来的画面会有变形,会显得画面鼓起来了,有些圆。这很好理解,鱼眼镜头就是极致短焦,我们都看过鱼眼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吧。资格赛的画面,在行家看来,就有明显失真。然而,这并不是最影响观赛体验的,最影响的是没有切换,或者切换镜头不知所云,毫无章法,比如下图。
破百掌声重要还是奥沙利文这杆走位重要?导播瞎切换!
第三,没有解说,甚至连现场声都听不见。什么是“默片”?默片就是没有任何声音的影片。有人做过实验,同样长度的一段影片,带声音和不带声音播放给两组体验人员,带声音观看的会觉得时间短,而不带声音观看的会觉得时间长,甚至中途受不了不看了。
别让场外因素毁了国锦赛的金字招牌英格兰公开赛余温未退,大庆国锦赛风云再起。国锦赛是国内级别最高的比赛,-年在成都举办,过去两年在大庆举办,赛事得到了世界台联、球员、裁判、媒体的一致好评。今年国锦赛共有17位中国球员参赛,其中至少会有11名中国球员进入正赛,塞尔比、奥沙利文、希金斯、特鲁姆普、墨菲等世界顶尖选手悉数参战。众星云集,我们期待着他们在未来一周带来的精彩。最近几年,随着斯诺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我们的转播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我们的鹰眼技术,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在赛场布置、镜头切换、氛围营造等方面,还需要向BBC、ITV和欧洲体育学习。
第一,赛场布置。看了这么多年斯诺克直播,印象最深而且最好的就是超级联赛(现在的冠中冠)。U字型的围挡,球员入场需要绕行一周,配着出场音乐,气氛瞬间被挑起。绚烂夺目的灯光,把该亮的地方打亮,比如奖杯摆放的位置;恰如其分的追光,在该亮的时候亮起,局间休息或中场休息时,渲染了很好的气氛。
注意球员入场时,这氛围!
注意奥沙利文开球前,现场善解人意摇下来的追光,一切都安静了。
注意赛场布置和奖杯摆放处的灯光
注意奖杯被灯光打亮,美不胜收,激发球员战斗欲望!
第二,镜头切换。现场导播一定要是一个懂斯诺克的人,一定要会“讲故事”,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观众爱看什么不爱看什么,观众需要看什么不需要看什么。经常看三大赛直播的球迷朋友,应该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刚刚打开电视(电脑),画面上没有比分,仅仅是一名球员的面部特写,咱们大概就知道他是领先还是落后、占优还是被动。这就考验导播阅读比赛和捕捉球员表情的功底了——导播就是干这个事儿的。一位好的晚会导播甚至导演不一定能切好一场斯诺克比赛,斯诺克导播必须得懂球,能通过双方球员此消彼长的状态参透赛场形势变化,调度好摄像师,衔接好各个机位的镜头。
第三,氛围营造。每到中国赛,球迷素质都会被提起。真正了解斯诺克的球迷还是不多的,到现场去的可能更少,去看热闹的大有人在。作为现场司仪,在比赛前讲清楚斯诺克观赛礼仪,调动气氛做个预热,都是很不错的开场工作。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当属BBC著名斯诺克司仪罗伯·沃克了,他不仅能调动现场气氛(最令人激动的那句——Let"sgettheboysonthebaize……),而且特别注意反复强调一定要保持手机静音、不要随意走动等观赛礼仪。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斯诺克这项运动是对球员专注度的极大考验,作为赛会组织者和现场球迷,能做的大概只有为他们提供最完美的赛场、最精彩的舞台。新的一周,国锦赛,来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