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玲拿破仑的三幅画像节选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作者简介

邢秀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重庆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著有散文集《情系高原》、《眼中的星空》、《紫调欧罗巴》、《西部神韵》等。作品入载《当代散文精品》、《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中国散文大系》等20余种选本。曾获《人民日报》“精短散文征文奖”、“青海省政府文学奖”、“首届重庆散文奖”、“首届四川散文奖”等;《草原往事》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拿破仑的三幅画像(节选)

过去,或许接受了某种片面的历史观点,我一直视拿破仑为“野心家”、“战争狂”,对他毫无好感。但到了巴黎,无论怎么绕,都绕不开拿破仑的名字:荣军院、凯旋门、方尖碑、枫丹白露……都打上了拿破仑的印记;塞纳河上的大桥、沿岸的码头,甚至巴黎的供水工程,都是拿破仑时代所建。特别是重新修建的卢浮宫竟也有拿破仑的功劳,那里面珍藏的许多价值连城的艺术品都是拿破仑征战时带回的。而卢浮宫的法国绘画厅,悬挂着不少绘有拿破仑形象的油画,很有历史价值。这里,选择其中三幅来欣赏:《拿破仑加冕仪式》、《拿破仑在滑铁卢》、《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从中也可看到拿破仑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

第三幅画《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

这张画比前两幅画小得多,画面简洁,色调凝重:大海一望无际,水面犹如巨大的黑色镜子。一身戎装身材矮小的拿破仑站在圣赫勒拿岛的危岩上,似乎回想着昔日的辉煌与成功,抑或感叹今日的寂寞与落魄?画家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供观者揣测。由于画面上是拿破仑的背影,我们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但那身他一贯深爱的绿军装寄托了内心的渴望和焦虑,可以这样判断:他在眺望飘扬着三色旗的军舰从天边驶来;他在期待法兰西召唤他,重新回到巴黎……

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是一座死火山,峭壁深壑,阴森可怖,除了岩石上架设的几门大炮,了无人迹。拿破仑生命中的最后6年就是在这座孤岛上度过的。本来,他是要逃往美国的,谁料在海上被英国海军所阻,被迫登上英国军舰,他祈求英国的保护未果,惧怕他的欧洲君主们选择了比厄尔巴岛远得多的此岛,料他这回插翅难飞,因为欧洲大陆远在公里之外。

圣赫勒那岛的英国总督对拿破仑十分刻薄,千方百计地折磨他,让他住在岛上最寒冷的高地(称为“死林”),晚上睡的是马厩,臭气四溢,而且鼠多为患,从餐具到衣帽都有老鼠安居。至于吃的更是难以下咽,变质的肉、发霉的米、发酸的酒便是他和随从们的日常伙食。本来有胃病的拿破仑病情急剧恶化,双腿浮肿,要不是意志撑着,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

难以忍受的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时值滑铁卢战役周年纪念日,总督故意在岛上的“死林”附近阅兵,以此羞辱失败者。此外,流放者的书信遭扣压,行动被限制,一举一动都有人用望远镜予以监视,信号机不断把消息汇报给总督;日落后即设立警戒哨布防,每50步一名哨兵,如果有客人晚间来访,至少由2名刺刀出鞘的士兵陪同前往。

然而,即使总督如此煞费苦心地防范,仍挡不住远道而来的拜访者。英国的学者、旅游者、殖民地的大亨们,都络绎不绝地探望这位曾经征服过欧洲的囚徒。到后来,在岛上服役的军人也几乎都站在拿破仑一边,寻找机会和他说话,给他送来鲜花,为能和他同居孤岛,共度晨昏而自豪。第一批换防的士兵在轮船启航时,向这位囚禁者衷心欢呼三次。

尽管英国当局把卫戎部队从人增到人,营救拿破仑的举措还是时有发生。一次,来自巴西的6位军官密谋策划,想用潜水艇一类的装置救出拿破仑,结果行动败露,6人被捕。还有一次,两个船长取道好望角去印度,路过圣赫勒拿岛,愿意冒险载走拿破仑。第三次,他的亲信蒙托隆设法弄到一张护照,可以找人把他带往美国,但一心向往法国的拿破仑拒绝了这些善意的提议,等待法国局势的变化,放弃了离开圣赫勒拿岛的机会。

当痴心的等待化为泡影,而死神的脚步渐渐靠近之时,拿破仑对自己一生所有的错误都做了深刻的反思:“我要求得太多……我把弓拉得太满,我过分相信自己的好运”。“我的失败是咎由自取,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是造成我不幸的祸因。”“我一直把世界扛在双肩上,不胜重负啊!”“我该死在莫斯科,那时,我的英名尚未受损……而现在,我却成了个微不足道的人。”……

这些发自肺腑的忏悔词,无疑是一曲高尚、哀怨的人生最后乐章,代表了一位伟人与命运的最后清算。

年5月5日,病势沉重的拿破仑在圣赫勒那岛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在床上凝聚余力,立下了遗嘱。这份遗嘱长达万言,它实际上是他最后的一个文件,也是他一生中最出色的文件。遗嘱中充满了对幼小的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了对旧日的士兵、部下的深情思念,列出了39位遗产受益人的名单,其中大半是他的故旧和随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并非出生地法国的一片赤诚之心,遗嘱中郑重地写道:“我希望能够把我的骨灰安葬在塞纳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热爱的法国人民中间。”

19年后,他的遗愿终于成为现实。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国王派其子率军舰前往圣赫勒拿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骨由仪仗队护送,经过凯旋门,安葬在巴黎市中心荣军院的圆形大堂。15年后,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携子(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荣军院谒墓,并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无论历史学家们把他描绘成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或是十恶不赦的暴君,他终究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正如写下《拿破仑传》的德国著名作家路德维希所言:“在所有的西方人中,唯有拿破仑曾翻天覆地,掀起了最为迅猛的狂澜,并为之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节选自作者的《拿破仑的三幅画像》]

重庆市散文学会主办

《重庆散文》荟萃散文精品

推出散文新秀让文学点亮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zz/8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