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沙科夫的凯旋俄国对地中海的远征作战

年的一天,海面上风平浪静,一只舰队从北往南,航行在欧洲大陆的边缘。这是一支俄国的舰队,舰队的司令是威名远扬的将军乌沙科夫。此时,乌沙科夫站在旗舰维克托号的甲板上,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思绪陷入浩渺的大海中。

乌沙科夫的目的地是黑海。

这并不是乌沙科夫第一次远洋航行,此前,他曾经不止一次去黑海、地中海保护俄国的商船不受别国的侵袭;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带领舰队去惩戒敌人,他曾经多次在海上战场取得荣耀与辉煌。

但是,此次前往黑海,是为了在这里给俄国建立基地,督造军舰,扩张国家的势力。

乌沙科夫不会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时光斗转星移,马上到了年8月24日这一天,乌沙科夫接到了一条作战命令。他需要带领有限的舰队,去对付风头正劲的法国,为土耳其收复爱奥尼亚群岛。他能做到吗?

一、乌沙科夫的传奇

乌沙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俄国政府对他寄予如此大的期望?

年1月24日,乌沙科夫出生在雅罗斯拉夫州的阿列克谢耶夫卡村一个清贫的贵族家庭。这个孩子从小表现出了对于水、对于大海的兴趣,后来进入海军武备学校,22岁的时候从这里毕业。最初,乌沙科夫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年调至顿河(亚速海)区舰队所属塔甘罗格港,被委以重任,并且参加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战争。在这场最终胜利的战争中,乌沙科夫指挥了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命名的战舰,非常英勇。几年后,乌沙科夫升任护航舰舰长,被编入波罗的海舰队,年再次晋升为海军少将。

这期间,乌沙科夫放弃了进入宫廷的机会,因为他爱的是大海,是舰队,大海上的舰队能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自愿重新返回大海。

年,乌沙科夫接管维克托号战列舰,任舰长。数次从波罗的海远航地中海,保护俄国商船免受英国舰队的海盗袭扰。年,在克里米亚半岛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后,乌沙科夫被再次调至黑海舰队,掌管着一方的安宁。

但是黑海也不是一直平静的,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俄国黑海舰队立刻投入战斗。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乌沙科夫任圣保罗号战列舰舰长。在菲多尼西岛海战中,双方力量悬殊,俄国舰队两艘战列舰、10艘护航舰及24艘辅助船只,对付土耳其舰队17艘战列舰、八艘护航舰、三艘攻坚舰和21艘辅助船只,可谓胜算不大。但是,由于乌沙科夫杰出的领导才能以及战术指挥得当,硬是反败为胜。战役刚刚打响,乌沙科夫带领的前卫舰队就遭到土耳其前卫舰的攻击,前进受阻。乌沙科夫异常冷静,为发扬火力,他命令三艘护航舰绕过土耳其海军先头舰,对其前卫舰队实施两面夹击,并且亲率圣保罗号战列舰脱离舰队编队,猛攻土耳其舰队旗舰。这场激战持续了三个小时,土耳其舰队因为旗舰受攻,撤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乌沙科夫创造了在对付优势敌军时集中打击敌旗舰的战术,他指挥的俄国分舰队前卫在战胜敌人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名声更为响亮了。

鉴于一贯的得当指挥,年乌沙科夫晋升少将后于第二年就任黑海舰队司令,统管黑海上的大小事务。年是乌沙科夫更加辉煌的一年。这年6月,他率一支轻型舰队袭击土耳其北部沿海的锡诺普港、萨姆松港和阿纳帕港,击毁和俘获战船20余艘;7月8日,他又率俄国分舰队在刻赤海峡击败土耳其分舰队,在追击敌舰时,没有受线式战术原则的限制,命令各舰迅速编成单纵队,勇猛追击,这一战的胜利,粉碎了土耳其军队在克里木登陆的企图;9月8日,乌沙科夫率黑海舰队在坚德拉岛附近海域击败土耳其舰队,土海军中将塞得贝连同旗舰一起葬身海底,功莫大焉。

从以上战争中乌沙科夫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指挥海战时注重把航行队形与战斗队形有机统一起来,经常用巧妙的战术粉碎敌人的计划。而在接下来收复爱奥尼亚群岛的战争中,乌沙科夫把他的指挥才能和协作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二、一代名将的辉煌时刻

年,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横扫欧洲时,多个国家成立了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强大的军队,俄国也在其中。

土耳其被法国的铁骑践踏,很多领土被夺走,在反攻无望的时候,只好请求俄国给予军事援助。于是,在这年的8月24日,乌沙科夫就接到了那个急迫的作战命令。乌沙科夫从黑海舰队中挑选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分舰队,从塞瓦斯托波尔进入地中海。这支分舰队有战列舰六艘、巡航舰七艘及其他船只数艘,装备有火炮门,配有人员名(其中包括登陆兵名),可以说是一支精英部队。

经过十天的航行,9月4日,分舰队到达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乌沙科夫谨慎地分析了战争形势,提出建议,制订了收复被法军占领的位于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以及地中海东部的主要阵地——爱奥尼亚群岛的协同作战计划。

既然是协同作战,乌沙科夫肯定不会是孤军夺岛,很快,海军中将凯德尔·贝伊指挥的一支土耳其分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与俄国分舰队会合。这只土耳其的分舰队有战列舰四艘、巡航舰六艘、轻巡航舰四艘、炮舰14艘,战斗力也是不错的。

9月25日,乌沙科夫将海军中校索罗金中队(战列舰四艘、炮舰十艘)派往埃及沿海,以配合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所率英国分舰队作战。

10月5日,海军大尉绍斯塔克率领战列舰两艘驶近爱奥尼亚群岛海域,过了四天,乌沙科夫派登陆兵在基西拉岛登陆,异常顺利地占领了小型要塞圣尼科洛,为俄土联军赢得了一个中转站和基地。

随后,乌沙科夫带领的分舰队驶近基西拉岛,并开始炮击另一要塞卡普萨利翁,但是并没能拿下。战机在第二天得以扭转,因为另一支登陆兵也上陆了,兵力迅速增大,该要塞守军一看形势不对,马上缴械投降。

战争进行得越发顺利。10月下旬,俄军登陆队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几乎未遇到法国守军的任何抵抗就先后占领了扎金索斯岛和凯法利尼亚岛,受到了两岛希腊居民的热烈欢迎。

第三个要塞的攻打战遇到了小小的阻力,但也很快拿下了。10月29日,海军上校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谢尼亚文受分舰队派遣,率领一个有战列舰和巡航舰各两艘的舰艇中队开始攻击莱夫卡斯岛要塞的法国守军。但是,守军很顽强,上岸的登陆兵未能攻占要塞,只好稍作休息,直到乌沙科夫分舰队的舰只全部赶来增援谢尼亚文,法守军才终于明白没有胜利的可能了,11月14日,果断地投降了。

但是,一个大型要塞却让乌沙科夫犯了难。三、海军统帅的超群战术这个大型要塞建立在科孚岛上,共有守军名、火炮门。所以,凭借超强的势力,这里的守军不但并未像前边的要塞守军一样轻易投降,并且抵抗得异常顽强。

首先,海军上校谢利瓦乔夫带领一支由三艘战列舰、三艘巡航舰组成的海军中队,于11月4日到达了这里,开始了激烈的围攻。由于敌人实力雄厚,久攻不下。乌沙科夫再次赶来支援,他摸清了这里的地理特点,瞄准了卫多岛上法军的五座炮台——因为这里掩护着通往科孚岛的几条海路。乌沙科夫认为,俄土联军就不应求快速击破,可以慢慢地等法国守军弹尽粮绝。果然,用持久战的方法,对这一个要塞的围攻一直持续到年2月中旬。3月1日,俄土联合分舰队终于摧毁了卫多岛上的法军炮台,派兵登陆占领了该岛。一鼓作气,又对科孚岛要塞发起强攻,很快便占领了科孚岛上的外围工事。要塞军队已经无力支撑下去,第二天就对联军投降。

最后的总是最艰难的,但这个要塞被攻下之后,爱奥尼亚群岛也就全部收复了,战事宣告完结。在俄国的主张下,群岛建立了七岛联合共和国,俄国在地中海的势力便更大了。

但是更多的战事又开始了。

年4月,俄国将军苏沃洛夫率联军开始进攻意大利,乌沙科夫便以科孚岛为基地,向意大利南部沿海派去了索罗金指挥的舰艇中队(拥有巡航舰三艘、轻巡航舰两艘、炮舰四艘),并于5月4日攻占了布林迪西,5月13日攻占巴里,5月20日又攻占曼弗雷多尼亚,可以说是节节胜利。

与此同时,海军大尉别利指挥的由名士兵和六门火炮的水兵中队登陆,开始向意大利腹地进攻。这支水兵中队在陆上的表现也非常不凡,6月14日,他们与那不勒斯地区的地面部队配合,共同发起强攻,占领了那不勒斯。俄国将士的欢呼声响彻那不勒斯的夜空。

5月12日,海军少将普斯托什金指挥的舰艇中队离开了科学岛,封锁安科纳要塞。但是到了6月,普斯托什金又有了别的任务,这里的封锁由海军中校沃伊诺维奇中队接替,安科纳的法军无法生存,终于在5个月后投降。

在同年的7月到8月间,海战史上的两位传奇将军默契地配合作战。乌沙科夫指挥的俄土联合分舰队的10艘战列舰、7艘巡航舰,通过墨西拿海峡,北上那不勒斯,和海军上将纳尔逊率领下的英国分舰队联合作战。

但是,战争在顺利进展的时候,俄国跟盟国的关系恶化了,因此,年年初,乌沙科夫接到了俄皇保罗一世召分舰队回国的命令,在多日的安排部署后,他于年10月,带领分舰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对地中海的远征作战淹没在了汹涌的大海中。在这场远离国土的战争中,乌沙科夫表现出了他的卓越的统帅才能,创立了以火力与机动巧妙结合为基础的帆篷舰队机动战术。乌沙科夫的战术与当时流行的线式战术的不同点在于∶行动坚决果断,把航行队形与战斗队形统一起来,在接近敌舰至短距离时,无需变航行队形为战斗队形;集中火力于有决定意义的目标,首先摧毁敌旗舰;在战斗中建立预备队,以扩大主要方向上的战果;在霰弹射程内进行战斗,以取得最大的突击效果;把直接瞄准射击与机动结合起来,追击敌人,将其彻底粉碎。

这种战术是非常实用并且巧妙的,当然这得建立在船员较高的素养和射击技能之上。乌沙科夫反对死板的和华而不实的练兵方法,他所遵循的原则是∶战争中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乌沙科夫还善于有效地利用军事基地,并且能够得当地指挥各个舰艇分队的行动,在他的指挥下,俄国远征舰队成功地解决了封锁敌人沿岸、海军陆战队登陆和摧毁要塞等复杂任务,而且干得非常漂亮。

当然,乌沙科夫的智慧不仅局限在海面战争上,在建立希腊的七岛共和国时,他的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才能也表露无遗。在地中海上的神勇作战,使乌沙科夫成为俄罗斯帝国海军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名将,蜚声海内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gs/11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