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3月2日开展日未到,即将于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就已经聚拢火热人气。大英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强强联手,件文物讲遍古今中外万年、世界所有地区之历史,这样的展览,岂能不列入年必看展览名单?
“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缘起于年大英博物馆与BBC联合策划的“以文物诉说人类文明”广播节目:大英博物馆倾其所能,历时4年、动员多名专家,并由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主持,最终使该节目创造了1万人同时收听的惊人纪录。
随之,大英博物馆又趁热打铁,推出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以及“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既已造访日本、阿联酋、台湾、澳大利亚等地后,“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今年将先后巡展至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并以这两家中国博物馆作为该展览的最后两站,此后,这批文物将回到欧洲继续巡展。
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该书已出版中文版)对比,此次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件文物,有45件(套)与原书一样,剩下的57件(套)有部分是同类展品更换一件展出,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原书没有关系。
从现在既已公布的件(套)文明全名单中,我们发现,在号文物,也就是大英博物馆所藏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砍砸器之前,还有一件号文物,即佘盆梅海特内棺,它独立撑起该展览的序言部分。
而按照“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的惯例,其每行至一个国家,都将吸纳一件(组)代表该国特色的文物,作为第号一起展出,如此前该展览至澳大利亚选取的“全球第一个wifi设备”。
3月1日,国博首先公布了该展览北京站选取的第号文物——“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至于上博将拿出什么文物作为第号,答案可能将由已经开始的“网络海选”给出。
此外,可以预料和理解的一点是,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著名中国文物《女史箴图》,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书中有所涉及的一些大英博物馆著名文物,如“罗塞塔石碑”、“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此次并未来华。
对于一场展览,观众可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带着“摘星”的心态“膜拜”件(套)大英博物馆文物,在展厅中发出一连串“啧啧称奇”,自然可以;不过,沿着策展人推荐的思路,将一件件、一套套文物背后的叙事脉络串起,想必能让您收获更具洞见的启迪。
“全球化”,似乎是个最近在一百余年内才兴起的概念。如今的中国人,手握美国人研制的手机,身着欧洲人设计的时装,观看日本人创作的动漫,“地球是个村”的体验真切可感。但在漫长的中国帝制时代,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时期,全球居民是局促于脚下的家园之中,还是也曾构建起藕断丝连的联系呢?
随着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全球史”观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摒弃“欧美中心主义”等传统论调,将全球各地的文明置于平等、互联的视角下以重新审视的呼吁与实践愈发兴盛,人们也逐渐发现,早在渺远的时代,“全球化”的先声便已然浮现,“全球史”的故事便可以开始书写。
而“大英博物馆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正是在这种“全球史”的语境下孕育而出。正如该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闫志先生所言:“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发展。”而如果您将这一策展思路,放置在英国脱欧、特朗普拒绝穆斯林入境等“孤立主义”的世界新局势下观察,想必您能品味出这件文物更多的别样况味。
#展览资讯
北京站
展览时间:年3月2日-5月31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TIPS:本次展览,展厅内禁拍照
上海站
展览时间:年6月29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8件文物,让你看懂这个展览
为了让您不至于在件精彩的文物中“流连忘返”,我们特别选出8件具有代表性的、与此次展览“全球史”主题非常贴切的文物,向您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以方便您以此次展览的策展思路观展。这8件文物只是此次展览的冰山一角,但通过它们,也许您能洞察此次大英博物馆“漂洋过海”至中国的“微言大义”。
第0号佘盆梅海特内棺
彩绘木,埃及
约公元前六百年
虽然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的首件文物“大祭司的木乃伊”(第1号)不同,此次展览的首件文物“佘盆梅海特内棺”(第0号),同样与木乃伊有关。
这具制作于公元前年的木棺,其上的文字表明它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佘盆梅海特的女性死者。初看起来,佘盆梅海特内棺与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不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对木乃伊制作材料的提取和测试,我们已经可以对这具古埃及木棺了解更多——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地区),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
此外,木棺之上很多埃及本土神的形象,也可以追溯至两河流域。这一制作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的现象,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的首件文物——约公元前年,出土自埃及古城底比斯(今卢克索附近)的木乃伊木棺,也是相似的。当时的埃及并没有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那么这种和如今“用全世界的材料生产波音飞机”如出一辙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只能说明,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7号鸟形杵
石杵,出土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奥罗省艾拉河
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
吃,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件鸟形杵展现的即是步入种植时代的人类,在用杵将臼内的食物捣碎研磨以食用——可以观察到,杵底部用于研磨的石球磨损得很厉害,一定是经过了长年的使用。
而这件生动形象的鸟形杵,只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土的许多件杵之一。杵与臼可以增加一些原本味道寡淡的食物的风味,这种非常典型的农具,表明当时已有大量的农夫在当地的热带雨林和草地种植庄稼。
农业种植对于人类而言,不仅仅具有促进人口增加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促发诸多社会的复杂化现象,如权力、交易、娱乐等等。就比如这件制成鸟形的杵,它形态优雅,可能无法胜任日常生活中大力碾压芋头这般的粗活,所以我们应把它看做一种仪式或宴会的用具。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但随着更新世晚期环境的变冷,人口的增加,迁徙、寻找更多样的食材,乃至种植、烹煮食物就变得迫在眉睫,农业定居和新石器时代随之而来。
曾经的观点认为,农业起源于中东叙利亚与伊朗之间的那片“新月沃地”,然后再传播至全世界。但现在的发现表明,不同植物的被驯化史,可能是在不同地区自发开始的,如中东选择了一种特别的草——早期小麦;中国选择了野生旱稻;非洲选择了高粱;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们则选择了芋头。虽然上述植物食材如今已经可以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但它们最早被驯化、被食用,确实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第15号大洪水记录板
黏土写字板,来自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今摩苏尔附近)
公元前七百年至公元前六百年
乔治·史密斯是离大英博物馆不远的一家印刷厂的学徒,经常在午饭时间来博物馆参观的他,自学成才,逐渐成为了一名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专家。因为这位“民科”,一件在逾十三万块大英博物馆藏黏土板中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文物,被发掘出了非凡的意义:年,乔治·史密斯发现这块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讲述了一个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如出一辙的大洪水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块写于公元前七世纪、如今伊拉克地区的黏土版,比现存最早的《圣经》版本还要早约四百年。能从文物堆中发现如此重大的历史的秘密,实在是一位历史研究者的“人生巅峰”,当时激动的乔治·史密斯就脱下衣服在屋里奔跑;而这一发现也激起了社会的广泛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