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祛白盛宴邀您约惠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781180.html
曾几何时,拿破仑统率他的法兰西勇士们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六次打败由几乎整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重创了人数数倍于法军的多国联军,创造了军事历史上光芒夺目的一页。他的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成为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光辉范例。但是,正当他志得意满地准备向欧洲最后一个保守派的大本营进攻时,却遭致了毁灭性的惨败。
年,由于沙皇俄国在多次的反法联盟中都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拿破仑在愤恨之下决定对其进行军事上的征讨。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的,拿破仑亲自研究了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地理状况,对那里的高山、平地、河流、桥梁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此外,他还认真参阅了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侵俄战史,最后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为顺利完成这次远征,他调集了40个步兵师和25个骑兵师,共计60万大军,并筹集了足够的弹药和粮草。鉴于法国兵员多、战线长、战区广及补给困难,拿破仑决定采取快中求稳的方针,即在短期内歼灭俄军主力,然后再巩固占领地区,来年占领莫斯科,最终普俄媾和。
年6月22日,拿破仑签署了向俄国进军的命令:“前进吧!渡过涅曼河,把战争带到俄国的领土上……”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是在寻找到对方的主力后,大胆地进行两翼穿插,切断敌人的退路,然后同敌军进行决战——二战中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也用过类似的方法,待将俄军主力消灭后,再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屈服。法国大军很快就开到了涅曼河边。6月23日天刚放亮,拿破仑策马来到涅曼河边侦察,选择渡河地点。傍晚,侦察完毕,拿破仑匆忙赶回营地。在经过一片麦地时,一只野兔突然从他的马蹄间窜出,战马受惊,四蹄腾空,将拿破仑摔下马来。幸好土地松软,他只是臀部稍微跌伤。由于许多人对这次冒险行动心中没底,因而变得十分迷信,他们把这一偶然事件看成是不祥之兆。贝尔蒂埃提议说:“我们最好不要渡过涅曼河,刚才摔的那一跤是个坏兆头。”拿破仑默不作声,脸上出现了少有的严肃和心事重重的样子。但不久,他又拿刚才摔的那一跤开起玩笑了。看得出,他是在极力驱除人们脸上的不安神情。6月24日夜晚,拿破仑大军渡过了涅曼河。
应该说,作为出色的军事家,拿破仑遵循了“夫多算者胜”的原则,做了充分的筹划和准备。但是,按照孙子兵法中的观念,他还算不得最高明的军事家。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是以武力取胜,以“攻城破国”为目的,而是通过政治、外交的途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此点而论,后来的希特勒就要比他高明,当然从军事指挥艺术上说希特勒并不及他。希特勒的政治能力强于军事能力,其军事才华虽不及拿破仑,但其手下的将帅却要比拿破仑的部下厉害。但是大盗希特勒也不能领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涵义,实际上,在这里的“屈人”已经超越征服或战胜的概念,而意味着与对方取得精神的共识和认同,从而维护一种相对平衡的生存状态。可是事实证明,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不可能去致力于此的,他们打破落后的“和谐”以及利用了旧有的“不和谐”,试图营造出自己所期冀的“和谐”,结果却是被敌人的“和谐”所打败。
法俄战争正式爆发。
俄军的最高统帅是巴克莱元帅,他曾在先前进行的奥斯特里茨和费里德兰两个战役中充分领教过拿破仑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法军强盛的战斗力。因此在战争初期,俄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拖延战略,避其锋芒,促其疲惫,以广大的空间换取时间,并以此来弥补俄军实力上的不足。法军在渡过涅曼河后,锋芒直指拿破仑预期的决战点——沙皇军队的集结地维尔纳,以期在那附近的开阔地同俄军主力交锋,“重演一场奥斯特里茨的戏剧”,以便叫沙皇低下头来,从而结束战争。可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到达后只发现一些被毁弃的炊灶和营地,毫无俄国大军的踪影。法军于是马不停蹄地继续北进,但他们虽然穷追不舍,但俄军似乎跑得更快,使其预期的决战一再落空。而此时的拿破仑求战心切,不顾漫长交通线的保障、后军供给的困难和大军的疲惫,继续不停地向俄国的腹地挺进。
本来,巴克莱元帅的战略是正确的,只要这种情况再延续一些时日,俄军反击的条件就将成熟。可俄军的一再退却激怒了俄国人,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巴克莱元帅的退却战略。于是沙皇不得不重新起用已退休的老将库图佐夫,让他来收拾残局,阻止住法军疾速前进的脚步。库图佐夫走马上任后,就全面审视了一下整个战场的情形。巴克莱的战略已经开始奏效,俄军的主力直到现在没有损伤,而法军的兵力已经被漫长的运输线和长距离的行军大大削弱了。若能再后撤几步进行决战的话,那时俄军的处境会更好一些,但现在人民已经动怒了,必须立刻进行决战。库图佐夫详细地勘察了周围的地形后,选定博罗季诺作为决战的阵地。
库图佐夫拥有12万大军和门大炮,他把部队编成了4个集团: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和预备队。根据他的设想,部队的配置和工地的分布应尽可能有效地切断通向莫斯科的所有道路。因此,4个步兵军、3个骑兵军以及哥萨克骑兵军都集中在了右翼和中央。这样,俄军的阵营就向北拉得很长,大约有三四公里。由于远途作战必须保护侧翼和后方的运输线,所以的法军来到俄军阵地的时候,实际可用兵力仅有13.5万人和门大炮。这样一来,法军在人数和火力上的优势就因长距离的行军而被大大削弱了。至于军队的疲惫,俄军以逸待劳,法军更是无法相比。但法军毕竟是一支骁勇善战、训练有素的部队,曾在拿破仑的英明指挥下取得无数次战斗的胜利,因此士气非常高涨。
拿破仑的部将缨拉率领其麾下的骑兵轻松地夺取了鲍罗金诺前沿的谢瓦金诺多面堡,接下来法军开始发动对鲍罗金诺主阵地的进攻。决战打响后,法、俄两军陷入了激战。面对法军的凌厉攻势,俄军官兵们远远地望见自己统帅库图佐夫仍站在战车上指挥战斗,因此依然不懈地冲杀。在此情况下,拿破仑拒绝了调担任预备队的老近卫后备军团对俄军已经动摇的防线进行最后的冲击,以尽快取得战斗的胜利,因为俄军出乎意料的顽强反抗动摇了他的自信,他竟然认为进入莫斯科前可能还要进行一场这样的决战,为此,他必须保存一支完整的生力军。而库图佐夫在视察整个部队知道俄军损失过半时,为保存有生力量,在今后的反击战中还有整编制的正规军可用,于是他果断地下令放弃莫斯科,向摩沙斯克撤退。在撤退前,由于俄军有充分的时间,所以他们销毁了所有的辎重和粮草,而且破坏了城内的水源。
拿破仑名义上夺取了莫斯科,但酿成的苦果只有他自己知道。鲍罗金诺一战,法军遭到了重创,骑兵和近卫军几乎伤亡殆尽,有47位将军战死或重伤,而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市。拿破仑在后来的回忆中,心有余悸地说:“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的城下之战。”可怕的严冬来临了,随着酷寒的到来,缺衣少食的法军不得不从莫斯科撤退。在近千里风雪凄迷的路途上,俄国军队沿途进行层层突袭和侵扰。原本英勇无敌的法兰西大军此刻成了一群软弱可欺、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抛弃了武器,紧裹着单薄的毛毯,期冀着早日能回到塞纳河边。
终于,撤退变成了溃退,兵败如山倒,军队一旦没有了命令和建制,那就成了一群流匪和兵氓。没有了有组织的反抗和自卫,法军的命运便更加悲惨,一些村落里的手无寸铁的农民居然也敢挥舞着木杈和橛头向法军的骑兵挑战。如果说,在战场上,法军的总兵力仅损失了三分之一的话,那么,败退路途上的漫天飞雪则将这支大军全部埋葬了。
拿破仑匆匆赶回巴黎,最后清点部队时发现跟随自己回到首都的只有不到百名亲兵,一年多以后也只回来两万多冻饿伤残、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一年前,他趾高气扬地出征时率领的60万大军全部倒毙在那风雪凄迷的异国土地上了。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但凡是拿破仑所犯的错误,俄军将领大都能够避免,由此双方胜败即可判矣。在《唐李问对》中,太宗曰:“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靖良久曰:“诚如圣语,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譬如弈棋,两敌均焉,一著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而已,况多失者乎?”这真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它指出了制胜的通行之道——用多种方法使敌人犯错误。俄军的巴克莱元帅非常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俄军统帅就充分发挥了“避实而就虚”、“因故而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善于迷惑、调动和分散敌人。在战争中要想把握机会,制敌取胜,必须弄清敌人的虚实,知道敌人兵力多少,装备如何,火力强度和战斗力强弱等。还有,对于敌方的指挥官有什么特点,后勤保障的能力如何等等,都是在战前要尽量掌握的基本情况。对敌人的情况了解得越细,越多,越具体,那么真打起仗来在行军布阵时就会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把自己的虚实隐藏起来,让敌人对我军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此就会使敌人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俄军就是这么做的,而拿破仑却没有了他以往“以实击虚,调动敌人,出奇不意”的战法,被俄军牵着鼻子走。而且,由于是在俄国境内作战,人民自然站在自己的祖国一边,使俄军的行动可以得到高度的隐蔽和保密,可以隐于无形,而法军的行踪却处处落入其观察之中,此即孙子所说的“形人而我无形”。在此情况下,即便尚未交手,胜负即可定矣。当然,了解了敌人的虚实,还要有正确的战法。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以硬碰硬,以刚对刚,绝不是高明的战法。与敌人死拼硬打,有时也许能获胜(由于对方犯了“穷寇莫追”的忌讳而得胜的另当别论),但给军队带来的伤亡和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不免太大了。
所以,高明的战法是避实击虚,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和兵力,寻找其薄弱的地方下手,这样纵是无绝对胜利把握,亦可用阶段性胜利的士气来激励部队,用自己的胜利来不断地打击敌人。而接下来也就是要最下工夫的是,如何使敌人“由实变虚”。当然,要让敌人听自己的指挥,把敌人拖瘦、拖垮,诚非易事,但指挥艺术的高超就显示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俄军在鲍罗金诺之战中较好地执行了上面所述的战法,其实,若是一直由巴克莱元帅来指挥,或将更加精彩。至于拿破仑,非常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来正确地确定作战方略并付诸实施,他不是过于自信就是强作自信,所以他实际上还是败给了自己。“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斯言诚不谬也!
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他的失败几乎完全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过去他惯用的以实击虚,以众凌寡,调动敌人,出奇不意的战法,在这次进军中都消失了。在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军事成就后,他错误地以为,胜利女神就坐在自己的马车上。可是他错了,这一错,葬送了法兰西的全部有生力量,也葬送了法兰西共和国。在欧洲诸国强大压力下,不久,拿破仑不得不宣告下台,而后被囚于厄尔巴岛,从此开始了“从伟大的向可笑的”转变。
年,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随后与反对他的30万英普联军在比利时境内的一个叫滑铁卢的小地方进行了一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极具戏剧性,拿破仑在胜利即将到手的最后一刻,由于其部下戴尔隆的失误而遭到了致命的一击,从而招致惨败。这也是拿破仑指挥的最后一战,此后他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伦那岛上,在那儿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请记住这个日子,年6月22日,拿破仑进军俄国,最后以失败告终。非常巧合的是,在年后的同一天,即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突然大举进攻苏联,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另,在年的6月22日,也是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历史有时候就会这样出现惊人的重复。
回顾博罗季诺之战,我们可以总结出,拿破仑至多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军事家,因为他的政治能力次之。众所周知,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高级和最后手段,因此政治上的主动对于军事上的成功十分重要——这一点的发酵时间可能会相对长一些。拿破仑为被征服诸国带去了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又兼任了被征服国的皇帝,这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矛盾的行为。许多人在面对军事问题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但并不能因此以为从政治上就会考虑得更加全面——因为军事就是政治的延续。所以,首先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然后军事上的工作才能很好地跟上。拿破仑的成功与失败,皆由来由因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