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看錯,封面這張被斬首的頭顱,是繪畫巨匠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MerisidaCaravaggio)的自畫像!
封面圖中的局部節選自卡拉瓦喬那張著名的《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DavidwiththeHeadofGoliath),現收藏於羅馬博爾蓋賽博物館。作為感激時任教皇的親侄子,紅衣主教博爾蓋賽(ScipioneBorghese)赦免他死罪的覲見禮,畫中腫脹的左眼驗證了他在繪製這張作品前曾在那波利被人襲擊的事實;猙獰可怖的臉上寫滿了憂傷,恐懼和絕望...這既是巴洛克早期最偉大的繪畫大师在死亡降臨之前對自己最後的寫照;也是他自覺罪孽深重,期盼被救贖的心裡暗示。只可惜,他最終都沒能有機會把這幅畫作親手交給博爾蓋賽主教,便身染熱病客死在托斯卡納大區的港口。一代大师,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實令人唏噓不已。
下圖的這張同名的《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是我上月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所見。站在畫前,一股死亡的戰慄撲面而來。再沒見過第二個畫家,把畫作中斬首示眾的頭顱作為“自畫像”的,而且,還不止一幅。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心態?
曾天真的認為,繪畫的初衷和結果都是為了表現美。直至數年前接觸到卡拉瓦喬的作品,我才認識到原來畫面也能夠表現出近似於好萊塢大片“斯巴達勇士”般絲毫不加修飾,“劈頭蓋臉”的暴戾和血腥。
對他的印象格外深刻,源于年初遊佛羅倫薩時,碰巧趕上了烏菲茲美術館中正在舉辦爲紀念他逝世周年所舉辦的特展。近百幅包含卡拉瓦喬真迹和卡拉瓦喬畫派的多幅作品陳列在烏菲茲狹長展廳中,猶記得展廳內那極其昏暗的燈光,那應該是我在所有看過的畫展中最昏暗的一個了,已經幾乎快要看不清畫面的細節。現在想來,或許是策展人爲了突出他在繪畫中的明暗對比,因而配合連房間的燈光都調暗了吧。正是通過幾年前這個在異鄉“偶遇”的特展,讓我對他的藝術有了最初淺顯的認識。
之後幾年,遍走歐洲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均有幸欣賞到諸多卡拉瓦喬的真蹟。可瞭解得越多,方得知他那被世人頂禮膜拜的藝術背後,人生竟是如此的劣跡斑斑,狼狽不堪。現在回想起來,年特展中那昏暗的燈光,或是從另一個角度影射出他38歲短暫生命中如影隨行的陰暗吧。
就在這月,另一張卡拉瓦喬的真蹟有幸“駕臨”我主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羅馬與巴洛克特展”。這幅創作於-年間,卡拉瓦喬“黃金時期”的《施洗約翰》(JohntheBaptist(JohnintheWilderness),畫風依舊細膩精緻,卻一改他一貫對主題“殘暴”的描繪,將受洗約翰描繪得異常清秀俊美。即便如此,再見卡拉瓦喬的畫,心情仍是矛盾的。
若你去過羅馬,你定能感受到在它歷史的滄桑之外,整棟城都浸淫在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氣息中。這一切,必須要感謝貝爾尼尼(GiovanniLorenzoBernini)。羅馬,相當於貝爾尼尼的“個人才藝展示博物館”,是“屬於貝爾尼尼的”。漫步城中,”貝爾尼尼的遺產”隨處可見。因為這些唯美雕塑的存在,使得古羅馬王朝的遺跡在腥風血雨之外,多了一份風花雪月的浪漫。
可究竟有多少人瞭解,貝爾尼尼最初展露的,是他繪畫的天賦。
他最終為何沒有延續他的繪畫事業從而改換“專業”從事雕塑?答案很簡單,當他童年時代舉家遷至羅馬之時,令整座城趨之若鶩,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藝術家”頭銜,屬於另一位難以逾越的繪畫天才,卡拉瓦喬。
年,7歲的貝爾尼尼舉家遷至羅馬。正因如此,年幼的他見證了當時位處鼎盛時期的卡拉瓦喬那呼風喚雨的地位,頓覺無法超越,由此便毅然決定改行,專攻雕塑。
換個角度思考,若非卡拉瓦喬存在,這個世界也將失去貝爾尼尼的鬼斧神工之美。
然而,卡拉瓦喬所影響的,又豈止貝爾尼尼一人?
若不是他開創了在繪畫中使用表現光影關系的明暗對照畫法,在今後的歐洲繪畫史中我們或許將無法看到魯本斯(PeterPaulRubens)、拉·圖爾(GeorgesdeLaTour)、倫勃朗(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維米爾(JohannesVermeer)這些運用光線表達情感的大師了...沒有這些畫壇巨匠,西方美術史將完全改寫。後果?可怕到甚至不敢去想...
必須承認,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天才。我們知道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4歲就能作曲5歲便登台演奏;聽過“高音C之王”帕瓦羅蒂(LucianoPavarotti)那號稱“被上帝親吻過的嗓音”;也目睹過“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MichaelJordan)難以數計的壓哨絕殺...即便是很小眾的斯諾克台球領域,“火箭”羅尼·奧沙利文(RonnieOSullivan)那平均8秒的出桿速度也讓常人覺得為夷所思-8秒出桿什麼概念?擊打每顆球的平均速度控制在8秒,而且最關鍵的,您得把球打進去~打過台球的朋友都知道,準度是可以通過練習提高的,擊打速度可不是,光打得快打不進去那叫啥啊,又快又準就只能是天賦了。聊幾句和藝術無關的題外話,是為了闡述天賦的重要性。在任何需要創造性的領域缺乏天賦,實是任何後天努力彌補不了的。
從年來到羅馬,到他年客死他鄉,一代繪畫巨匠卡拉瓦喬僅用了短短17年便奠定了自己在整個西方藝術史中絕無僅有的地位。除了天才,我無法用第二個詞彙解釋。
卡拉瓦喬生活的時代,儘管已步入巴洛克時期,但畫家的創作方式依舊遵循著“文藝復興三傑”等前輩巨匠的老路子,比如正式作畫之前必須先打底稿;又比如美化筆下的人物等等。然而,這些死教條的規矩到了生性不羈的卡拉瓦喬那兒,立馬就變味兒了。
當然,卡拉瓦喬的學徒之路還是遵循傳統的。16世紀末的羅馬城,充斥著無限可能。所有想吃藝術這碗飯的有志青年都跟“飛蛾撲火”似的往羅馬扎,卡拉瓦喬自然也不能免俗。孤身闖蕩羅馬的他,最初也是身無分文居無定所,僅是抱定了一顆想成為名畫家的夢想。起初,曾有人教他成為一流畫家的兩大要素:首先,臨摹古老雕像;其次,臨摹大师名作。這兩大先決條件在當時的羅馬,那真是再方便不過的了。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卡拉瓦喬到底下了怎樣的苦功來提高他的繪畫技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讓自己的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收到了廣泛關注和承認。這,就是天賦的魅力。
據史料記載,卡拉瓦喬作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用神速來形容毫不誇張。這就和我之前提過的斯諾克“火箭”羅尼·奧沙利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了。不僅繪畫速度快,若你近距離仔細觀察每一幅作品,畫作的精細程度讓你根本無法想像他能如此快速且細膩地描繪眼前所見的事物。另一層面來說,這也可以解釋他為甚麼在之後長時間的流亡期間仍舊能創作出大量的作品。當然,這是後話。
其次,堅持寫生且不打草稿,對著模特直接在畫布上打底稿,且絕不美化人物形象。而他對模特的選擇也是極有特點:就選平民老百姓和市井小民作為刻畫模板。模特是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的基礎。自卡拉瓦喬開始,畫作中的人物形象不再將凡人神化,而是將神靈打入凡間。所以,你能看到衣衫襤褸,面色鐵青嘴脣泛紫的酒神巴庫斯;一臉調皮的黑翼愛神丘比特;用妓女做模特並畫成聖人;在“聖母升天”這個理應充滿美感的經典題材中把聖母畫成一具僵硬的屍體...這種反傳統的繪畫方式在當時自然備受同行抨擊,他的作品也因而經常不能符合宗教委托要求。不過,有批判的就有追捧的,面對保守派的打壓,更大批的革新派卻拿他當作“藝術的救世主”來供奉。他的寫實畫風,就類似於巴洛克早期的“當代藝術”,新穎的畫風雖然保守爭議,卻也因此在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擁躉。“那時,羅馬的畫家被這種新穎的畫風所吸引,特別是年輕畫家都聚集在卡拉瓦喬身邊,稱贊他是絕無僅有的自然模仿者,把他的作品視作奇迹。”
在-年期間,被身為紅衣主教的大鑑賞家德爾蒙特(CardinalDelMonte)供養在他宮殿裏的卡拉瓦喬,是當之無愧的“羅馬最有名的畫家”。但從“眾星捧月”到“千夫所指”至最後“身敗名裂”,這位繪畫奇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未完待續)
注“藝加之言”,歡迎大家發送語音和文字信息與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