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所谓的尧禅舜位老赵读历

这一节咱们讲虞舜,虞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介绍的:“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

太史公说舜是冀州人,但这个冀州有点麻烦,虽然说现今河北省的简称是冀,但《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冀州,从甘肃的东面到陕西的北部、山西、河南的一小丢丢,在加上河北、山东,就是沿着黄河以北这趟线,这一带统统都是属于冀州。因此呀,舜他们家所在的冀州,不是在今天的河北省,而是在今天的山西省。唐朝的张守节说,舜是蒲州河东县人。蒲州河东县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市的永济县,古代还称那个地方叫作蒲坂。而咱们曾经讲过,唐尧的都城在哪呀?《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

意思是说,唐尧的都城平阳就是《诗经》里面的唐国。唐尧叫作陶唐氏嘛,陶和唐都是帝挚赐给尧的封地,上一节咱们讲过了,陶和唐都是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也就是说,舜他们家,距离当时唐尧的政治中心并不太远,所以唐尧这才有机会发现舜这么个人才,对吧。咱们必须得承认舜是个人才,而且是大人才,呵呵。那么咱们再看看,舜未发迹之前,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太史公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思是说,舜曾经在历山那个地方种过地,那么历山在哪儿呢?《括地志》说:“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一命历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

按照《括地志》的意思,《括地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魏王李泰主持编撰的。李泰说,历山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中条山。但问题是,中条山那太大了,虽然说,西起舜家乡的蒲州河东县,但舜具体种田的那个地方,可不一定就是在他的家乡;舜还在雷泽捕过鱼。雷泽,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湖泊的名字,地跨今天的河南濮阳范县和山东菏泽市的鄄juàn城县;舜还陶过河滨,那么什么是“陶河滨”呢?咱们中国典籍中,但凡单字一个河字,通常指的那就是黄河,陶河滨的意思是说,舜在黄河边上做过陶器。但是这个黄河边儿,同样也太大了,对吧。那么具体是在哪儿作陶器呢?裴骃的《史记.集解》说:“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

裴骃的意思是说,舜具体作陶器的那个地方,是在济阴定陶。而济阴定陶,则就是今天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区。舜还干过什么工作呢?作什器于寿丘。寿丘又在哪呢儿?《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说:“在鲁东门之北。”

鲁东门,指的就是后来鲁国的都城曲阜的东门。就是说,呵呵,舜起初在自己家乡附近种地,然后不断的往东走,不断的变换职业,干什么事儿,都不太长性,现在已经走到了山东曲阜作“什器”了。那么什么又是什器呢?就是各种日常生活必须的小物品,应该就比如说,切菜板、盛饭勺、擀面杖之类的东西。不对昂不对,当时没有小麦,应该没有擀面杖,呵呵。舜还干过什么呢?“就时于负夏”。郑玄曰:“负夏,卫地也。”

卫地也,意思是说,负夏是在今天的河南省的东北部。也就是说呀,舜走到了山东,现在开始往回转了。那么“就时于负夏”,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贩卖各种时令商品,哪个季节产什么东西,舜就卖什么东西。

你看昂,舜这个人,可没少去地方呀。山西、山东、河南,他都去过。你说改革开放之前的咱们中国农民,有没有可能去过这么多地方?恐怕很多农民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对吧。咱们再捋一遍,舜所从事过的行业都有哪些:历山种过地,雷泽捕过鱼,黄河边上做过陶器,在曲阜做过日用小百货,在河南的东北部还当过小商贩。四千年前呀,能够去过那么多地方,从事过那么多行业的人,当然是属于有阅历,有见识的人呗,对不对呀。而实际上,舜所从事过的诸多行业之中,应该还包括了表演行业。为什么应该还包括了表演行业呢?他叫什么呀?他叫虞舜嘛。就是舜后来受到唐尧册封之后,当他自己有了属于自己的氏族之后,他的那个氏族叫作有虞氏,而虞,古代通娱,《汉书.王褒传》中就有这样的话,说:“虞说(悦)耳目。”

而金文中,虞字的那个写法,最有代表性,就是一个人顶着一个大头套,在舞蹈。因此唐尧之所以会在众多子民中发现了舜,选择了舜?如果舜,始终就是一个种地的、捕鱼的、做手工业的,你说唐尧会有可能发现他吗?对吧。

这是虞舜的“虞”,那么虞舜的“舜”又是什么意思呢?还是那句话,虽然我认同王国维先生的观点,静安先生说,谥号是起始于周懿王或周孝王时代。但在周懿王或周孝王时代之前,谥号应该已经就存在了,比如说咱们讲过的帝喾,喾,教令穷极也;后来著名的夏桀,“贼人多杀为桀。”;商纣王,“残义损善曰纣”。你说这些不是谥号?这些明显是谥号,对吧。应该是在周懿王或周孝王时代,谥号形成制度了。因此虞舜的舜,唐尧的尧,这些应该都是属于谥号。而尧和舜,这两个字则是对应的。先说什么是尧?《说文解字》:“尧,高也。”东汉班固的《白虎通》说:“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

咱们讲过,唐尧身高十尺,两米多高;唐尧还是当时中华最高的统治者,所以尧,理所当然的那就是至高之貌呗,对吧。尧是至高的,那么舜又是什么意思呢?舜是最低等的。《说文解字》说:“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

用“舜”这个字,来给舜盖棺定论,再适合不过了。舜的本名叫作重华,《帝王世纪》说,舜“目重瞳”,就是舜每只眼睛里面有两个眼仁儿,两个瞳孔,所以名字叫作重华。也就是说呀,呵呵,唐尧为什么选择了舜?舜这个人,您看昂,他去过很多的地方,这在当时,当然属于十分有见识的人,对吧;舜还从事过很多的行业,但每个行业又都做不长,说明舜天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舜不是那种益劳朴实能够埋头干活的人,而是一个具有跳跃性思维的人;舜他还搞过表演。任何时代能够把表演想搞好,情商都得高,对吧,见机得快,反应得快。而且最初人类搞表演,那都是给神看的,比如说藏戏,藏戏就是起源于宗教艺术嘛。所以最早搞表演的目的,那就是服务于祭祀仪式。而舜的祖宗是谁呀?上一集咱们讲过,舜的祖宗是颛顼的嫡长子穷係。穷係的继承权被帝喾给抢去了,穷係的部族被强行的遣散了。咱们还讲过,商朝之前,咱们中国社会的细胞,就是大大小小的各个氏族。氏族都是聚族而居,部众聚集在一起,那就是力量,所以穷係与帝喾争权失败,他的部众必然要被遣散。而实际上,当时那是奴隶社会,如果你若不远走他乡,就会沦为姬姓诸多氏族的奴隶。所以《帝王世纪》说虞舜姓姚,说他妈妈生他于姚墟,故而姓姚。你翻《百家姓》,说起源于虞舜的姓最多,甚至说还包括了姚和妫。至少姚和妫说起源于虞舜,这个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咱们曾经讲过母系社会的十大姓,姚和妫,这都是起始于母系氏族时代的姓氏,怎么可能是来源于虞舜呢?对吧。因此在逻辑上,应该就是因为曾经穷係的部众被遣散,虞舜后来得势了,众多的人们又贴上来了,说我们跟你曾经是一家子。而虞舜本来是个平民,孑然一身,光杆司令,他没有自己的氏族,而当时是氏族社会,有部众才能有力量,所以他当然也会极力的聚拢所谓的亲人们,所以《百家姓》中说,起源于虞舜的姓最多。虞舜他穷尽手段,最终让颛顼系成为了中华的统治者,而把帝喾的后裔彻底给打压下去了。《国语·鲁语上》有这样的话,说:“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

注意关键词“报”,报焉的“报”叫作报祭,是一种祭祀仪式。有恩德于后代的,为氏族的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后代才会报祭于他。而之所以叫作报?应该是祭祀的时候呼喊着他的名字,向上天报告他的功绩。那么这个有虞氏报之的幕,又是谁呢?幕还真的就不是虞舜,幕是虞舜的后代,名字叫作虞思。虞思是夏朝人,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最大的功绩是慧眼识英雄,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失国的夏王少康了。后来少康恢复了夏王朝。但当时那是属于夏后氏的时代,虽然说往根上捯,夏后氏的祖宗也颛顼,但如果说,虞思就此振兴了颛顼后裔,恐怕连左公秋明写这句话的时候,他自己恐怕都不相信。但如果若是直白的讲,曾经是虞舜振兴了颛顼后裔,那么虞舜的非议可就昭然若揭了,左公秋明是儒生,对吧,呵呵。而实际上,曾经的历史上,给唐尧、虞舜起谥号名字的那位大学者,早就已经给虞舜盖棺定论了。他管舜叫做舜,舜是什么呀?舜是一种草,楚国叫做葍,秦国叫作蔓。这种草,只能贴着地皮走,长不起来,开一种小白花。一个根儿,但却能氆氇出巨大的一大片,所以叫作蔓地连华。那么这个根儿是谁呀?这个根儿就是颛顼呗,最终虞舜让颛顼的后裔统领了当时中华的整个核心区域,而帝喾的后裔,则几乎全部都被迁徙到了四周的荒蛮之地,所以是虞舜振兴了颛顼系。那么虞舜是怎么做到的?从舜字上,依旧可以窥见一斑,楚国人管舜这种草叫作什么呀?叫葍,对吧。那么什么又是葍呢?《小雅·我行其野》中有这样的话:“我行其野,言采其葍。”《毛传》说:“葍,恶菜也。”

舜,恶菜也,咱们中国最早的历史大学问家,对虞舜的盖棺定论很明确,但是到了儒家的口中,虞舜就成圣人了,呵呵。

上一集咱们讲了,唐尧晚年,开始发大洪水。唐尧的君位是篡夺而来,非经神授,而连续多年的发大洪水,让老百姓们不可避免的把矛头指向了唐尧,唐尧的统治岌岌可危。而唐尧是军事强人,怎么可能会坐以待毙呢,对吧。而且历史经验告诉唐尧,如果他若是被推翻的,不仅他个人的性命堪忧,而且他的陶唐氏也就会就此完蛋了。于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唐尧处心积虑的弄来了舜。咱们先看看尧舜相逢之后,唐尧先让舜都干了些什么:

“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见于《五帝本纪》

先说什么是璿玑玉衡?璿玑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至第四颗星;而玉衡,则是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上面镶嵌有玉。咱们讲过,玉是通灵的嘛,玉是开启人神沟通的钥匙。所以祭祀的时候,得摆上玉。而观测天象的仪器上面,当然也得镶嵌有玉,所以称作玉衡。唐尧让舜去观测北斗七星的星向,这就是所谓的“以齐七政”。而禋yin于六宗的“禋”,和至於岱宗,祡的“祡chai”,实际上是一个意思,都是烧柴火儿冒烟祭天的意思。也就是说,尧、舜相遇之后,唐尧先让舜...注意昂,现在还仅仅是舜,还不是虞舜,因为还没有受封嘛。唐尧让舜,大搞特搞祭祀活动,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告诉世人们,这个小伙子也具有通神能力。四岳能够通神,但四岳与唐尧意见相左,四岳强力推荐鲧,所以唐尧只好再树立一个能通神的人。舜不仅仅只是搞了一场祭祀,而是东南西北的,走上了那么一大圈,所到之处“皆如初”。宣传工作做足了,舜表演了一大圈回来之后,“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见于《五帝本纪》)

唐尧被人诟病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呀?是他不具有祭祀上天的权利,他不能通神。不能够通神,就不能借着神说话,对吧。而现在的这个小伙子,眼睛里面长着两个瞳孔,天生异相。而且呀,呵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让您闭上眼睛设想一个通灵者的模样,您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肯定不是那种又高又壮的莽汉,也肯定不是一个又粗又胖的大老娘们,对吧。你看影视作品里面,梅尔吉布森的《启示录》,《启示录》里面,是一个小男孩说出了一番预言,对吧;而澳大利利亚拍的《澳洲乱世情》,《澳洲乱世情》里面是一个小女孩具有通灵能力,对吧。包括现在,至少我们这个地方至今还有人神叨的说,小孩子的眼睛干净,能看到秽物。为什么都是小孩子?也许曾经就是有传统的。而《帝王世纪》说虞舜:“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咱们讲过,皇甫谧说唐尧,身高十尺,两米多高;而皇甫谧说虞舜,身高仅仅六尺一寸。那么六尺一寸是多少呢?晋朝的一寸等于现在的24.12厘米,六尺一寸就是1.47米。如果唐尧和虞舜两个人要是站在一块,挺滑稽的,是吧。咱们中国人不是日本人,日本人之所以长得矮,是因为他们体内有原始马来人的基因。当时咱们中国人,基因肯定还是相对的比较纯正,因此华族也好,夷族也罢,当时的个子肯定也不会很高。虽然说尽管不会很高,但要我看,现在大山里面的一些苗瑶畲,个头就应该跟曾经的咱们祖宗差不多。也就是说呀,我认为,当时的中国男人再矮,平均也不会低于1.55米-1.60米就是了。但虞舜却仅仅只有1.47米,就是个孩子的身高;再加上生有异象,目有双瞳、龙颜大口、黑色。皇甫谧描写虞舜用了个“龙”字,不排除是为了刻意的把虞舜往龙身上面引,对吧,龙就是天子嘛。但龙颜大口,黑色,这肯定不是通常人的容貌。怎么看,虞舜都是一个灵异的人。而且虞舜他有见识,一点就透;还是个演员,所以唐尧让舜东南西北走上了一大圈,所到之处都大搞特搞祭祀活动之后。然后,唐尧对自己的所有政敌们,痛下杀手了。上一集咱们讲了,所谓的四恶第一名,是黄帝他老人家帝鸿氏的后裔,唐尧的首要议政大臣,最为根红苗正的讙兜;而四恶的第二名,是讙兜所举荐的共工。共工氏与唐尧的陶唐氏比邻,现在持续发大洪水了,共工氏的族长治理的好,而唐尧的直辖区域治理的则不好,因为他俩比邻,好与不好,形成了可比性,好与不好一目了然。所以黄帝的后裔讙兜,举荐曾经属于敌对的神农氏分支,共工氏的族长,这完全是出于公心嘛,是不是呀;而四恶中的第三名,鲧。鲧是颛顼的后裔,而颛顼后裔以祭祀虔诚著称。现在发大洪水了,老百姓们认为是上天在诅咒唐尧,所以鲧在基层老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所以鲧是唐尧的大祭司四岳,强力推荐。这同样也是出于公心,对吧。无非是四岳和讙兜,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各自所举荐的人也不同;四恶中的最后一名是饕餮,饕餮是三苗之一缙云氏的大族长,而缙云氏则是黄帝他老人家的起家班底。缙云氏在南方搞殖民,用暴力攫取了大量财富,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缙云氏的大族长也威胁到了唐尧的统治。也就是说呀,你看所谓的四恶,哪个是真正的“恶”?唐尧借虞舜所谓能够通神的嘴,应该也是借神来说话,对政敌痛下杀手: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而上一集咱们也说了,孔安国曰:“殛、窜、放、流,皆诛也。”唐尧把但凡威胁到他统治的人都给杀了,部众都给流放了。太史公写上述那一段,好像就是一拍大腿,一咬牙的事儿,但是您仔细想一想,所谓四恶,那都是有实力的部族,那是有组织的,不是一盘散沙。就算唐尧能使阴谋,把四个部族的首领都给骗来了,说赴宴也好,议事也罢,然后一股脑而擒杀之。但四恶也绝对不可能完全是一盘散沙,因为人家毕竟各自有子嗣嘛。而咱们曾经讲《匈奴》的时候,实际上就讲过“迁三苗於三危”。三危山就是位于今天甘肃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那部分被迁的三苗,就是后来咱们中国的氐族。您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三苗是在湖北,从湖北到甘肃,这是何等遥远的距离。数万甚至是十数万三苗部众,也许是被用棍子当枷锁,穿成了串,往前走,对吧。一路步行的从湖北走到了甘肃。你说当时为了押解这些人,唐尧得派出多少部众来当解差,得吃多少粮食?恐怕那一遛道,是一路的鲜血和尸体呀,对不对呀。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一个三苗,除四恶你得同时动手,对吧。因此我相信呀,就算是四恶的族长,预先都被杀掉了,而四恶的部众们也绝对不会甘心束手就擒的。我相信,为了流四恶,曾经肯定发生过惨烈的战争,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就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

《补三皇本纪》所说的共工氏与祝融战,您想想,应该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以水乘木”,大洪水时代呗。而与祝融战的祝融,又会是谁呢?咱们都知道,祝融是楚人的祖先,而楚人则是南方人,所以很多哥们本能的会想,共工氏是在南方与祝融进行水战,南方是水乡嘛,湖北叫作千湖之省嘛。所以很多哥们难免本能的会想,共工氏是在南方与祝融打仗。实际上错了,楚人被分封到湖北,那是周成王时代的事情,还相差着一千多年呢。而咱们讲过,祝融正式的官职叫作什么呀?叫作火正,而火正则是在中央任职的。因此共工氏以水乘木与祝融战,只能是发生在唐尧时代的事儿,而祝融则应该是唐尧的将领。因此我说,唐尧流四恶,那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是要发动战争的。而这种战争,就算曾经广大的底层民众,动物性大于人性,脑海里面也不思考什么事儿,活着就是为了吃,吃饱了喝足了,剩下的就是琢磨怎么交配。但是唐尧流四恶这种战争,也会让动物,本能的厌恶。因为当时是相互通婚的嘛,被强制流放的四恶部众之中,难免就会有自己的亲人。而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当唐尧的陶唐氏营地里面躺满了哀嚎伤兵的时候,你说老百姓们会怎么想唐尧,所以《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虞舜篡夺唐尧君位,那是有基础的,第一,唐尧虽然把自己的政敌全部都给干掉了,但他的子嗣依旧还是无法继承君位,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舜,则是被包装成了通神人,那么唐尧只能继续拿着舜说事儿呗,对吧;而第二,同室操戈,老百姓们会本能的反感这种穷兵黩武的君主;再加上唐尧他老了,按照太史公的说法毕竟已经在位七十年了,九十岁了,老态龙钟了,那么威仪自然也就会减弱了呗;而更重要的是,大雨还在继续的下,大洪水还在继续的发,神对唐尧的诅咒并没有解除。而现在中华权利舞台中央,又出现了一个舜。而舜,不仅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因此唐尧被推翻,既然说有民众基础,还有神的诅咒,那么唐尧最终被抓起来,势必是早晚要发生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说舜是一个充满野心的人呢?因为咱们都知道,唐尧把他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那么为什么要都嫁给舜呢?《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写的: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九男皆益笃。-(见于《五帝本纪》)

意思是说,唐尧之所以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目的就是要让两个女儿最近距离的观察舜。观察舜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是忠厚呢,还是滑头呢?您可别觉得,呵呵,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派到了舜的床上,就是为了搞观察,成本太高,不靠谱,呵呵。要知道,当时那可不是一个男女大防的时代,那是纯粹的率性谓之道的时代。别说那个时代,就是一千几百年之后的春秋时代,你读《左传》,净是些通奸跑破鞋的事。咱们的祖宗实际上起初跟外国人一样,把性看的是极平淡了。唐尧不仅派了两个女儿近距离的观察舜,而且还派了九个男的跟着舜,看看舜在外面办事儿,又怎么样。而最终,两个女儿给出的结论是“内行弥谨”,意思是说,舜这个人在家里面还很严谨的。是不是人前是人,背后是鬼?反正两个女儿都说,不是;而在外面观察舜的九个男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舜这个人没得挑,忠厚,淳朴。您说,唐尧的这个观察方法是不是有点问题呀?舜的主业是干什么的呀?是演戏的嘛,对吧,呵呵。咱们一定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你读《五帝本纪》,流四恶是在前,而唐尧考察舜,则是在后。也就是说,不能排除,唐尧起初弄来舜,目的也许想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干掉四恶。而干掉了四恶了,唐尧也许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位置依旧无法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改变不了的现实。唐尧他是篡位者呀,权非神授,所以他儿子不能继位。那么怎么办?只能依旧还是得围绕舜,来解决问题呗。也就是说,唐尧只能继续借着舜的嘴,舜是能通神嘛,舜说的话就是上天所说的话嘛。唐尧希望继续借着舜的那张嘴,他自己活着的时候,希望能够坐稳他自己的王位。注意昂我说的是王位,唐尧是王,而不是帝。为什么不是帝,这就不用多解释了,是吧。咱们讲过,甲骨文中的王和金文中的王,都是一柄能够砍掉别人头颅的大斧子,所以唐尧他是王。唐尧的有生之年,要想坐稳自己的王位,就只能依旧还得靠舜的那张嘴,否者的话,杀了那么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大雨还在继续的下,大洪水还在继续的发。要想坐稳王位,就得靠神说话,而要想靠神说话,四岳是肯定不行了,那么只能还得依靠舜的那张嘴呗。否者的话,保不齐还会出现新的四恶,对吧。而如果自己那天若是死了,还得依旧依靠舜的那张嘴,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所以舜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极其的关键,是不是一个忠厚之人?能不能始终效忠于陶唐氏?要是他的嘴歪一歪呢?要是不受控制了呢?所以唐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行笼络之意。同时近距离观察舜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如果这个人是个奸佞的话,我相信唐尧肯定会制造个所谓的意外,弄死舜。唐尧考察舜,的确是要授予权利给舜,而这儿,也许就是所谓的尧禅舜位。但是流四恶那么的惨烈,尧禅舜位会是咱们通常所认知的至高至善?呵呵。而实际上,关于尧禅舜位,早就有人提出异议。《荀子.正论》篇就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唐尧、虞舜这都是儒家的所谓圣人,所以唐尧考察舜的过程,在太史公的笔下被赋予了儒家道德的最高峰。太史公首先是这样写的: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见于《五帝本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的妈妈早亡,他爹又娶了一个媳妇,又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后妈和亲爹就看舜不顺眼,甚至老想杀了舜。动不动,无缘无故的就拉过来,打上一顿。如果若是打的轻了,舜就恭恭敬敬的接受责罚;如果若是打的重了,舜拔腿就跑了。这应该就是咱们中国人所推崇的,孝子面对严父的正确方法:小责受,大责走。但问题是,舜去过的地方太多了,“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去过那么多地方,从事过那么多行业,症结也许就是因为他爹和他后妈,老打他,于是舜离家出走。也就是说呀,舜实际上从小是个离家出走的野孩子,这种孩子虽然招人可怜,但同样也招人恨,对吧。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种孩子往往小偷小摸,都比较野。当然了,太史公写上述那几句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呀?除了是为给舜,为什么去过那么地方找说辞之外,为什么一定要找说辞呢?因为父母在不远游,同样也是儒家的道德规范。而舜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就算是到了汉朝,一个正常的人曾经去过那么多地方,依旧还是会被画上问号的?咱们是农耕民族,自古统治者都是希望老百姓能够被束缚在土地上。士农工商嘛?什么是士?读书的农民才是士。后来管仲富齐,管仲把当时的齐国划作了22个乡,其中16个叫作士乡。什么是士乡?农民乡。所以士,就是农民中的读书人。农民是被推崇的,如果舜始终都是在历山种地,或者始终是在雷泽捕鱼,这是传统认知上的好人。而舜去过那么多的地方,从事过那么多行业,这算怎么回事儿呀?对吧。所以太史公当然得给着补说辞,而通过上述那几句话,太史公还想表达什么呀?太史公更想表达是,尽管说舜他爹他妈老打他,而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尽管说亲爹后妈老打舜,甚至还要想杀了舜,尽管如此,舜还是能够很恭顺的服侍自己的父母以及弟弟,每天如此,绝不会出现稍有懈怠的情况。呵呵,要我说呀,您琢磨琢磨,太史公的这一段合不合乎逻辑?四千多年前,虽然说,唐尧时代咱们中国就已经有马车了,但也绝对轮不到舜这种最底层的庶民去坐马车,对吧。在曾经单纯靠溜腿的年代,四千多年前呀,舜从山西一直走到了山东。在单纯靠溜腿儿的年代,出去打工,能够作到短期的出去,又再回来吗?呵呵。如果若是作不到短时间的出去了,又回来了,那么又怎么就做到了“顺事父母,日以笃谨,匪有解”呢?对不对呀,不合乎逻辑嘛。要我看,太史公之所以要写这一段,除了目的是给舜,为什么曾经去过那么多地方着补原因之外。同时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舜下一段的故事,梳理逻辑性。那么舜的下一段故事,又是什么故事呢?我想舜最著名的故事,咱们中国人每一个人肯定都是耳熟能详。《史记.五帝本纪》说:尧乃赐舜絺衣与琴,注,絺chi衣就是细葛布衣服。要明确昂,这个时候,唐尧已经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了也好,还是送给舜了也好。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唐尧对舜的考察期,这一点一定需要明确。《五帝本纪》原文是这样写的: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唐尧的两个女儿这个时候已经住进了舜的家,而舜之前,始终就是个最底层的人物,而他爹和他后妈又不喜欢他,呵呵,就算他爹和他后妈喜欢他,又能怎么样呢,对吧。他爹和他妈无非都是平民,在那个时代能有什么个人财产,是不是呀。所以舜肯定是穷的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破不溜丢一口钟。而唐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进了舜的家,那可是最高贵的公主呀,唐尧能让自己的女儿吃苦受罪吗,对吧?所以唐尧当然还会赐给舜一些东西。唐尧不仅赐给了舜细葛布衣服和琴,还为舜修建了仓房。当然了,仓房里面肯定还会装上一些物品,还赐给了舜一些牛和羊。舜马上就要发达了,而他爹,他爹的名字为什么叫作瞽廋?很明显,瞽廋应该同样也是谥号类的称谓。瞽是瞎子,廋是老头,如果若不是一个谥号类称谓,虞舜他爷爷他奶奶生他爹的时候,能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叫瞎老头吗?对吧。要我看呀,管舜的爸爸叫瞽廋,不见的就是说,他爸是个真瞎子,而应该是说,舜的爸爸是一个目光极其短视的人。最高统治者已经把自己的女儿,而且还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到舜的床上了。而作为舜的爹,却始终依旧还是想杀了舜,所以您说,舜他爹,是不是极其的目光短浅呀?是应该叫作瞽廋,对吧,呵呵。但是,这事儿,你不感觉奇怪吗?当爹的为什么一定要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呢?会不会是其间有谋略,或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呢?呵呵。

故事说,瞽廋命令舜,到仓房上面去涂抹泥。于是舜在上面抹泥,而他爹则在下面放火。舜弄了两个斗笠自扞而下。扞,是个会意字,提手加个“干”。干的本意是盾牌,加上提手旁,意思是手抓盾牌。就是说,舜一看到下面起火了,一手抓了一只斗笠,当翅膀用,从仓房上面飞下来,没烧死,跑了。以前若是遇到这种事儿,恐怕舜一走多少年,跑到外面去打工去了。但现在不行呀,唐尧正在考察他呀,不仅家里面有两个女人在考察他,而且家外面还有九个男人盯着他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大富贵马上就要唾手可得的问题,而是舜已经参与进了最高层的权利斗争,如果若是通不过唐尧的考察,唐尧肯定会取了舜的小命,对不对吧。于是舜,笑呵呵的回家了。又过了两天,他爸爸瞽叟又让舜下到井里面,去淘井。因为前面有教训嘛,所以舜事先,先打了一条斜井。舜在井下面淘井,他爹和他弟弟就往井里面填土。这一下,这爷俩认为,舜这下子可死喽,高兴,皆大欢喜,然后就瓜分了舜的财产。他爹和他后妈,要了舜的牛羊和仓房里面的东西;而舜的弟弟象,则是要了舜的两个媳妇和唐尧赐给舜的琴。舜的两个媳妇可是公主呀,唐尧的两个女儿会是面条人哈,自己的男人刚刚被填在井里面了,而杀他丈夫的仇人说要了她们俩,就要了哈?呵呵。舜的弟弟象,住进了舜的房子,也许是一手搂着舜的媳妇,一手弹着舜的琴。正高兴着呢,舜出现了。而象当然一下子就错愕了,老半天才回过神,说,我我我我,正深情的思念着您呢。舜笑容可掬的说,是呀,你是我亲爱的弟弟嘛。舜就当这件事儿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依旧还是十分殷勤的服侍他的爸爸以及后妈,呵护着他的弟弟,始终不曾懈怠。好了,舜的这个备受推崇的故事,这就算是讲完了。实话说呀,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这个故事的小人书,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呀!但问题是,当我四十几岁再读《五帝本纪》这一段的时候,心境却变了。实话说要,我并不是想刻意的改变唐尧、虞舜都是圣人的固有观点,但是我绝对做不到违背自己的逻辑,人云亦云。我把上述故事中的舜,与一个人作类比,您听听有没有道理。那么我把舜和谁放在一起作类比呢?咱们下集再聊。

上一集,咱们讲了虞舜那个路人皆知的故事,故事中的虞舜,那可是后世中华的道德楷模呀。但问题是,当我还是一个系着红领巾,穿着雪白的确良衬衫少年的时候,站在仓房之上,那个身高1.47m的虞舜,可真的要比,举着炸药包炸碉堡的董存瑞,要更加的伟岸。董存瑞,那是希望能有一天,我也能够同样高举起炸药包,或高喊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呵呵。董存瑞那是学习得榜样,但虞舜那是戴着无数亿个光环的圣人,怎么敢向圣人企及,对吧。但问题是,呵呵,当我的的确良衬衫原本是雪白雪白的,但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汽车尾气,河流污染,再加上人的口水哈喇子,呵呵,原本雪白雪白的白衬衫,越洗越旧,越洗越没有光泽,最终锈蚀了,洗不出来了,白衬衫变成了提溜摆荡的灰布衫了,然后我再一读《五帝本纪》,再读一遍虞舜的那一段,咦!我怎么到读出了王莽的味道呢了?哈哈~~我把虞舜比作王莽,很多哥们肯定无法接受,但不知道您读没读过《汉书.王莽传》,我班门弄斧,在《王莽传》里面节录了几段,您读一读,仔细品一品,王莽与太史公所叙述的虞舜,二者有没有相似之处。下面咱们就开始读《王莽传》:“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王莽的伯父,朝廷的大将军王凤,临终前,卧病不起。王莽去照顾他的伯父,一个多月,衣不解带,不梳头,不洗脸,蓬头垢面。这才显得侍奉的真诚嘛,对吧。但问题是,人家也不是没有儿子,轮到你去侍奉吗?但是,侍奉的结果,不就是王凤临终之前,向他的姐姐王太后,举荐了王莽嘛,让王莽袭承了自己的大将军职务嘛。呵呵。下一句:“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这段话意思是说,王莽的妈妈生病了,身为朝廷大将军,满朝的同僚们当然得前来慰问一下呀。不见得都是来拍马屁的,汉朝的儒教那还是很纯粹的,绝大部分的儒生还是很有自尊的,不全是阿意奉承。因为是王莽的母亲病了,所以男士们当然不能入内室问候,所以都是携带夫人。外面,书房之中,厅堂之上,当时是王莽接待男性宾客;而内宅之中,接待女客的,当然是王莽的正夫人。身为朝廷大将军的正夫人,接待满朝的诰命,本应该是身着礼服,衣裾委地才对嘛。汉朝的礼服就是长袍大袖,后襟拖拉在地上,是吧。可是没有想到,王莽的夫人竟然是一身粗布衣服,那裙子短的还没有遮过膝盖,一幅最低档次女仆的装扮,还不是高档的女仆。这不显得王莽廉洁吗?这不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吗?对不对呀,呵呵。客人来了,当然得制酒款待呀,说:“…宾客满堂。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焉。”

王莽正招待大家喝酒呢,仆人进来了,说太夫人病痛,您妈妈病痛,现在应该喝这种药了,于是王莽对大家说,你们慢慢喝昂,我去给我母亲喂药。一会仆人又进来了,说太夫人现在该喝那种药了,王莽又起身,说,对不起昂,我暂时不陪你们了,我得去给我母亲喂药。一场酒席,来了这么好几通。为什么?儒家推崇以孝治天下嘛,所以每一个汉朝的皇帝谥号之中都有一个孝字。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汉武帝的正式谥号叫汉孝武帝;他爸爸汉景帝,叫汉孝景帝。还有,说王莽:“…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呵呵!咱就别再多解释了,没意思。后来王莽为什么能够在天下儒生的一致拥护之下,说效法于尧舜禅让之美德,一致拥护王莽篡了大汉王朝的位,结果导致了天下十几年的生灵涂炭。建议您有空读一读《王莽传》。王莽篡汉的时候,天下儒生可是给予了最高的评价,那真是欢心鼓舞。但你再看看王莽后来制定的那些政策,王莽这个人的内心,那就是有恶。王莽这个人天生就不是良善之辈。而虞舜呢?在我看,虞舜这个人的内心,同样是有恶,有大恶。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一个民族的最高统治者,你不能单纯用道德给他作评价,你得看他给这个民族带来了些什么,对吧。如果把王莽比虞舜,实际上那是抬举王莽了,王莽与虞舜比,王莽那就是个戴着面具死读书的蠢汉;而虞舜,呵呵,当然起初也同样是一个戴着面具,对吧,呵呵。但虞舜,聪灵慧中,逻辑性强,虞舜具有的那是智慧。咱们必须得承认,虞舜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东西。那么虞舜曾经给中华民族都带来了哪些呢?咱们篇尾再讲这个问题,咱们现在只说虞舜的反面。我一再讲,起初的虞舜是戴着面具的,虞舜的内心是恶的,那么何以见得呢?见微知著,对吧,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咱们都知道,唐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虞舜,这两个女儿的名字分别叫娥皇和女英。上一集咱们讲了,唐尧把这两个女儿是嫁给虞舜也好,还是送给虞舜也好,起初目的是什么?起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最近距离的考察舜。看看舜这个人,到底是忠厚呢,还是奸佞呢?外面还派了九个男的,天天跟着舜,看看舜这个人,在外面办事儿到底是忠厚呢,还是奸佞呢。舜他爹和他弟弟,两次想要杀了舜。舜竟然都没有一句怨言,没发一句牢骚,依旧殷勤的服侍他亲爹、后妈和弟弟,匪有懈。每天如此,没有丝毫的懈怠。那么舜当然就是忠厚之人呗,还能够有比这儿更忠厚的嘛,对吧。也就是说,舜通过了唐尧的初步考察。唐尧应该是真想赋予舜权利,这个时候的唐尧毕竟九十岁了,而唐尧的儿子丹朱,唐尧他自己不就说嘛,“尧曰:‘吁!顽凶,不用。’”-(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唐尧的儿子也许真的就不太行,肯定跟虞舜是没法比。而经过考察,舜这个小伙子,又是那么忠厚善良的一个人,所以唐尧应该是真心的要赋予舜权利,既然儿子不太行,总得有个辅助的人,对吧。于是唐尧对舜又进行了下一轮的测试,《五帝本纪》说:“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这段话的意思应该是说,唐尧考察舜是否具有行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舜表现的很不错。而作为一个最高层的领导者,光具有这些能力不行呀,你是否还具有抗压能力呢?于是《五帝本纪》又说:“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

现在咱们得管舜,叫作虞舜了。现在唐尧,委以虞舜重任了,毕竟是自己女婿嘛,女婿半个儿嘛,是吧,呵呵。也就是说,虞舜成为了当时中华政权的二把手了,唐尧活着的时候,虞舜是二把手。如果唐尧若是死了,唐尧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丹朱能够上位,而虞舜这么忠厚的人,这么能干的人,继续辅佐好丹朱,继续当好二把手,对吧。那么为什么说虞舜这个人心中有恶呢?如果换作是你,您如果处在虞舜当时的这个位置,您会怎么样?您会怎么样,我当然不知道,但是我有时候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从前那可真是破不溜丢一口钟呀,穷的叮当响;爹不亲,妈不爱;个子还小,长得还丑,身高1米47,龙颜大口,黑色。小地豆子一个,大嘴叉子,而黑色,说明皮肤也不好呗,早产儿。当时那肯定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在正常情况下,小地豆子虞舜,肯定看不到任何出人头地的希望,对吧。从一根最低级的小草,变成了国家的二把手,要是我呀,会挺满足的。但是虞舜他却并不满足,那么何以见得虞舜并不满足呢。有两个方面见微知著,第一个,虞舜已经有俩媳妇了,对吧,唐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您的一切可都是老丈人给的呀,最起码对媳妇是不是应该有点敬畏,多少存点感恩,对吧。而虞舜呢,他竟然弄出了第三个媳妇。《古本竹书纪年》说:“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出二女,一曰宵明,一曰烛光。”

注意昂,别说曾经,就是现在,一个穷小子富贵了,养个二奶,玩玩女儿,这是烂了套的剧情,对吧。更别说曾经,那还不是一个男女大防的时代,《黄帝内经》不就说嘛,黄帝夜御百女,徐徐蠕之,对吧。你找多少个妾,当时都是不会受指责的,但是你不能找第三个妃呀。《帝王世纪》说:“舜有二妃,元妃娥皇...次妃女英...次妃登比氏二女,宵明烛光。”

也就是说,虞舜原来的那两个媳妇就是正妃、次妃,虞舜的正宫娘娘就叫作妃。而虞舜又弄来了第三个媳妇,跟原来的两个媳妇平起平坐,同样也叫作妃。哪怕你弄来个妾,或者叫如夫人也行呀。你怎么能够再弄来一个,跟对自己有恩的媳妇平起平坐的呢?对吧。很明显,如果虞舜还没把唐尧囚禁起来之前,虞舜会弄来这第三个媳妇吗?他肯定不会呀,那么为什么说肯定不会呢?咱们马上讲虞舜给唐尧“论帝德”。一个极度拍马溜须的人,会在唐尧依旧掌权的时候,弄来第三个媳妇?他肯定不会。所以我说,虞舜这个人心里有恶,从他见唐尧那一刻起,一切就都是假的,没一句真话。见微知著,从虞舜弄来第三个媳妇就可见一斑,对吧。这个人的人品,的确有问题。下面咱们讲虞舜第二个内心有恶的证据,虞舜给唐尧“论帝德”。《史记.五帝本纪》说:“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注意关键词,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十二牧的“牧”,我会在后面的某一集中,引经据典的重点讲。在这儿您只需要记住,唐尧时代分天下为12个州,后来大禹的九州就是在这12州的基础上来的。而牧,则就是地方州的最高长官,你可以把他想象成省长。虞舜让地方长官们“明通四方耳目”,就是派出人,向治下的老百姓们宣扬唐尧的丰功伟绩。这是咱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政治宣传。但是要知道,一个有德行的人,会不会为别人无限度的歌功颂德?当年咱们的副统帅,不就天天拿着红宝书,高唱颂歌嘛,而最终呢。一个无限度吹捧别人的人,他他内心,那就是别有目的的,这是小人行径。唐尧被虞舜拍舒服了,于是接下来,该发生的,自然也就发生了,咱们曾经引用过N遍《古本竹书纪年》了,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对于虞舜在这个有野心的,有谋略的,还厚颜无耻的,还能借着上天说话的人来讲,最终要占据权利的最高峰,那是早晚的事。但是就不能等唐尧死了吗?你像虞舜,他自己死了之后,大禹顺其自然的坐上了虞舜的位置,这最起码还是个情义问题,对吧。就不能等唐尧死了之后吗?呵呵,也许虞舜看唐尧怎么也不死,九十几岁了,还活的挺硬朗,呵呵;再或者,唐尧警觉虞舜的野心了,唐尧毕竟是个强者嘛。虞舜也许只能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们只是很遗憾,不知道,虞舜具体靠什么,把唐尧这个军事强人给囚禁起来的。唐尧的部众打仗肯定是很厉害,对吧,否者的话,也不可能流四恶蹿三苗,一下子对四个强大的部族同时动手,对吧。因此要想囚禁唐尧,虞舜肯定得从唐尧部族的内部攻破,对吧。所以我相信,虞舜之所以能够囚禁唐尧成功,虞舜的核心手段应该是收买。他应该收买了唐尧两个最重要的人,那就是唐尧的两个哥哥,或者是两个哥哥的后人,稷和契。那么虞舜为什么能够收买成功唐尧最信任的人呢?因为根在帝喾,帝喾四个儿子,仅分封了一个唐尧,然后让他的大儿子帝挚继位了,而二儿子稷和契,并没有获封;而唐尧上台之后,按照通常的理解,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而且还是一个非法篡位的最高统治者,得恩威并用才行嘛,对吧。对两个哥哥,哪怕有矛盾,在面子上也得赏呀,是不是。但是唐尧,依旧还是没有分封自己的这两个哥哥。在逻辑上,曾经的唐尧应该谁都没封。为什么谁都不封呢?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分,谓封疆爵土也。”

大家要注意昂,周朝之前的分封,那就是把土地给你,把土地上的氏族子民给你,把土地上的税收给你,你自己设立政府,你自己在子民中征集军队,你要宣誓效忠于我,定期的朝觐,实际上就是一个附属的独立王国。秦始皇这就根本不搞分封了。楚霸王开了一段倒车,刘邦起初也一样,但是刘邦很快就意识到问题了,开始往回收了。所以后来卢绾、英布等异姓王纷纷叛乱,都被刘邦给灭了。而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儒家的意识形态彻底开始上升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封疆爵土就开始变成了,你只能享受封地上的税收,但不能再设置政府,再豢养军队。你如果若是违法了,你同样也得接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但是,之前不行,封疆爵土,实际上就是成为地方小王了。

而唐尧之前,之所以执行慎行分封,在逻辑上,原因只能是因为黄帝他老人家的晚年,脑海中形成了模糊大一统概念。这个概念,肯定不可能是颛顼形成的,对吧。颛顼的特点是,能力相对比较弱,但是对黄帝制定的既有政策,执行的却是十分的到位。所以典籍中,从来不见颛顼的嫡长子穷係和二儿子老童,他们俩有各自的封地。然后接下来的帝喾、唐尧,执行的依旧还是慎行分封。咱们大家都心知肚明,大一统与分封制,孰优孰劣。历史上的周王朝,那就是一个政治体制开倒车的政权。咱们中国人往往对周朝感觉亲切,那是因为周朝统治的不好,发生的烂事儿多。发生的烂事儿多,故事就多呗,对吧。而故事多,你所接受到的信息就多呗,所以你对周朝感觉亲切,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道理。而中国历史上统治真正比较好的朝代,比如说宋朝,你知道几个宋朝故事。大家所知道的,无非是评书里面的包青天、杨家将、说岳全传,对吧,那都是江湖艺人,从他的那个层次角度上的胡编乱造。周王朝统治不好,而根儿,就在于分封制所导致的。为了加深您对分封制的深恶痛绝,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当然了,对于有学问的哥们们来讲,这个小故事您也许会觉得有点蠢,但是我还是想讲讲。我给大家讲一个“周郑交质”的故事。

周王朝里面的郑国,资历比较浅,受封者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最初被封在郑,就是今天的陕西华县。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代君王,此时郑桓公姬友是周王朝的司徒,眼见王朝江河日下,姬友为免受祸患,擅自决定把自己的封国从陕西迁到了河南中部。西周灭亡,郑国等国拥立周平王上位。郑国的两代君主,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尾大不掉。周平王晚年,想任命西虢公与当时的郑庄公共掌朝政,引发了郑国的不满。周平王为了撇清此事,安抚郑庄公,竟然把未来的继承人,就是未来的周桓王,送到了郑国去当人质。而郑国也派了他们的世子忽,到周来当人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周郑交质”。王给臣下派人质,何其卑微也。可互派人质也没能挽救双方的关系恶化,于是周与郑爆发了繻葛之战。此时已经身为天子的周桓王,竟然被臣下一箭射中了肩膀。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不就是因为中央弱,诸侯强嘛。症结不就在于分封制嘛。周朝为什么会施行分封制?思想指引行为,对吧,而他们的思想理念,往根儿上捯,则就是在于虞舜颠覆了黄帝到唐尧这段期间,所执行的既定大一统国策。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大一统,咱们得加上引号,因为当时没有明确的大一统理念。大一统理念是春秋时代明确下来的,《春秋公羊传》的第一句话就是: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虞舜为什么要颠覆大一统?为了他个人的权力欲望,为了能够把唐尧囚禁起来。而要想把唐尧囚禁起来,就得收买唐尧最亲近的人。而这些最亲近的人之中,应该主要包括了唐尧的两个哥哥。在逻辑上,应该是唐尧两个哥哥的嫡长子,这个时候的唐尧已经九十多岁了嘛,那么唐尧的哥哥还能一百岁嘛,对吧?因此应该是唐尧两个哥哥的后人,他们是氏族族长,所以名字可以始终叫作稷和契。还要说明一点,周人的祖宗稷,稷是后来虞舜所任命的官职称谓,稷的本名叫作弃。因此虞舜当时收买的主要人物,是弃和契。那么作为唐尧的近亲,弃和契为什么会被收买呢?呵呵,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嘛,在唐尧的手下,或者唐尧的儿子丹朱若是即位的话,还会依旧执行既定国策慎行分封,对吧。因此弃和契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分封。虞舜应该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为了实现他夺取权利的野心,应该私底下,大肆的许诺封官。《五帝本纪》说: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

您数一下这一段,一共9个正经的职位,虞舜却任命了22个人,没有更多的职位安排,竟然还设置副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虞舜真正执政之后,他在滥封,而滥封的前提,则是要封疆爵土的,对吧。为什么要滥封?起初应该是封官许愿,为了寻求支持,坐稳屁股,推翻唐尧,对吧。而那些人为什么会接受封官许愿呢?这不用多讲,利益使然呗,唐尧不封嘛,在唐尧的手底下看不到希望嘛。所以这个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沆瀣一气,虞舜出主意,大家联手,最终把唐尧给推翻了。利益是那样的香甜呀,对吧,呵呵,我给大家再讲个故事,一个阿拉伯的故事。咱们都知道,阿拉伯帝国主要分成了两个阶段,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对吧。推翻倭马亚王朝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阿拔斯的后裔,这个家族姓阿拔斯,所以后继的王朝称作阿巴斯王朝。而阿巴斯人作为宗教领袖,实际上是一直躲在幕后的,真正在战场上拼杀的是一个叫阿布.穆斯林的人。这个阿布.穆斯林以什叶派为核心,在伊朗的呼罗珊发动叛乱,百战之虞,最终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因为立有大功,阿布被封为新王朝的监护人。赫赫战功,让阿布在军队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更重得是,阿布的手下多是一些什叶派穆斯林,而阿巴斯王朝起初的哈里发则是逊尼派。您不知道这点对吧,挺有意思哈。阿布功高盖主,而阿布的将士又根本不听命于异派的哈里发。那么您说,如果你是哈里发,你会怎么办?阿布必须得死,对吧。但问题是,怎么除掉阿布呢?哈里发想出了个主意,一面借故让阿布进京述职,而与此同时,派出使者,阿布的军队,每一个士兵都得到了一千迪尔罕。我不知道一千迪尔罕到底是多少钱,但书上说,此举掏空了哈里发的国库。于是阿布.穆斯林就被杀掉了,而阿布.穆斯林的军队稳定如初。

这就是金钱对信仰的胜利。呵呵。虞舜出于同样的道理,成功的谋划,囚禁了唐尧。但是到此为止,咱们不能说虞舜这个人身上有恶,对吧,只能说虞舜谋略高超。包括虞舜又弄了个媳妇,以及曾经对唐尧溜须拍马论帝德,你只能指责他道德有问题,但依旧不能说他身上有恶。那么我为什么老说虞舜这个人是个恶人呢?因为《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什么是八恺和八元?八恺是高阳氏的,而高阳氏则就是颛顼。就是说,当时颛顼的后裔之中,有八个很有实力的氏族,这八个氏族的族长,被称作了八恺;八元是高辛氏的,而高辛氏则就是帝喾,就是帝喾的后裔之中,同样也有八个很有实力的氏族,这八个氏族的族长被称作了八元。高阳氏与高辛氏的矛盾咱们曾经讲过了。颛顼死后,帝喾与颛顼的嫡长子穷係争夺统治权,穷係失败,穷係的直系部族,全部被驱散了。因为当时是氏族社会,聚族而居,穷係的部众如果若是不被驱散,那就是动乱的来源,所以穷係的部族必须得被驱散。虞舜就是穷係的直系后裔。咱们还讲过,帝喾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借故干掉了重黎。而重黎,则是颛顼二儿子老童的儿子。也就是说呀,曾经的颛顼后裔和帝喾后裔之间,那就是有底火的。好在帝喾和唐尧,都是慎行分封,就是我的直系宗亲我也不向着,与我敌对的氏族我也不刻意打压,所以当时至少面上儿看上去,颛顼系与帝喾系之间,没有大的隔阂。但相互的内心,应该还是有仇怨的火苗存在,对吧。帝喾系的氏族,说话的时候,难免会高半个音;而颛顼系的氏族,难免会觉得自己低声下气,这再所难免。氏族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呀?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没有天下大同的意识,排外。咱们虽然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是不是有祭祖的庙?但后来的周朝同样也是氏族社会,如果咱们若是以周朝为例的话,《左传·襄公十二年》有这样的话:“同姓临于宗朝,同宗于祖庙,同族于弥庙。”

颛顼的后裔和帝喾的后裔,他们属于同姓,都是来自于黄帝他老人家的姬姓。如果祭祀黄帝的时候,要进入宗庙;而颛顼的后裔和帝喾的后裔,则是属于不同的祖庙;而祢庙,则就是父庙,比如说,帝挚、后稷、契、唐尧,这属于同一个祢庙。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没有外人的时候,自己会打的稀里哗啦;而有外人的时候,庙里供奉的那个同一个祖宗,则就是凝聚力。虽然咱们不知道,前王朝时代是否有宗朝、祖庙和弥庙的存在,但道理应该是一样,对吧。所以颛顼系和帝喾系,当时内心肯定是会有隔阂的,只是帝喾和唐尧执行的政策好,尽量弥合了隔阂。但虞舜,为了他的屁股,注意关键词,“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内平,这指的当然是八恺。都使主后土了嘛,什么是后土?《春秋正义》说:“后,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

就是与虞舜同系的颛顼后裔,后来都占据了中华核心地带,成为了地方统治者。所以八恺是内平。那么八元呢?外成了,呵呵,都给弄到四面八方去了。那么弄到四方干什么呢?使布五教。什么叫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什么玩应、什么玩应。虞舜把自己同一脉的颛顼后裔,都给富贵起来了,变成了统治者了。而把帝喾一脉,就是唐尧的宗亲们,都给弄到四面八方,去所谓教育别人了。这不纯粹是胡说八道嘛。咱们中国人安土重迁,为什么会安土重迁?因为咱们是农耕民族,新石器时代的农田,那是拿着石头铲子,一点点刨出来的呀。颛顼系的八恺,都成统治者了,占据着中华核心地带,而八元则都被撵到四面八方荒蛮之地去了,太史公美其名曰去搞教育,而这儿分明,这是一派氏族用暴力去剥夺另一派氏族的财产,对吧。什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那么分明是老婆哭、孩子叫,一地的鲜血!如果说,唐尧迁四恶蹿三苗是一次浩劫的话,那么虞舜的“内平外成”,实际上就是举八恺打八元,这是第二次浩劫。那么虞舜为什么要这么作?这是第一个问题;而原本好好的八恺,为什么会同意去打八元?这是第二个问题。而这儿,就是我所说的,虞舜为什么是个天生恶人的原因。

实际上,挑动种族仇恨...当然了虞舜当时挑动的是氏族仇恨。挑动种族仇恨,往往是政治恶人,为了实现其政治利益的惯用手法。您是否还记着卢旺达大屠杀?卢旺达大屠杀可是发生在年呀,可是现代社会呀。卢旺达的胡图族杀了80万-万图西族。胡图族与图西族有什么刻骨矛盾?无非是西方殖民的时候,图西族的社会地位要比胡图族高那么一点点,谈不到刻骨仇恨嘛。胡图族与图西族,是混居在一起的,往往就是邻居,平时哥们关系可能还不错。虽然是在非洲,但毕竟是现代社会,怎么还会发生如此邪恶的事情呢?原因就在于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善,那是讲给穿着雪白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听得,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当你的白衬衫也洗的提溜摆荡了,锈不拉圾了,当你的白衬衫也变成灰布褂子的时候,你就会同样首肯人之初性本恶了。人之初,性本恶,不是我讲的,我哪有那水平,那是荀子讲的,要批判,去批判荀子去,呵呵。人首先就是动物嘛,动物的本性就是为了一口饭,为了交配权,同伴也能打的鲜血淋淋,对吧。所以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嘛,要通过学习,净化自己内心的灵魂。如果人,若生下来就是良善的,那还学习个干啥,还修行个干啥?对吧。你会发现,往往是弱势群体,内心的动物性却越重。多说两句昂,比如说一些小区的保安,干保安的,往往没什么能力,如果若是有技术,干个泥瓦匠,象我们这种小城市,一个瓦匠一天怎么也得五百块钱,对吧。有技术的人他不会去当保安的,而你看那些保安,如果开过来个奔驰宝马,咔,敬礼。如果若是送外卖的、送快递的,开个破货车的,能被他们给难为死,对吧,呵呵。本来,相对弱势的,应该关照弱势的才对嘛。但是你所见到的,往往却是弱势的,欺负更加弱势的,是不是这样呀?人家开奔驰开宝马,与你有毛关系?你给人家敬礼,人家就把车给你啦?呵呵为什么见了比自己强的就萎靡,而见了比自己弱的,就精神抖擞?这就是动物的本性决定的呗。一群鬣狗抢一摊腐肉,长得大的,叼起来就跑了。而长得小的,要不跟在长得大的腚后面,人家吃剩了,他捡点残羹冷炙吃;要不就在地上舔别人剩下的血沫子骨头渣滓。如果若是来个瘸腿更小的,他能嗷一声,就去咬更小的脖子,对吧。欺负弱小是动物的本性。所以你往往会发生,接受教育不多的弱势群体,却习惯了,或者是喜欢去,欺负比他更弱势的人,呵呵。我相信,如果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象卢旺达大屠杀这种事,你敢保以后就不会再发生?靠自觉那是白费的,对吧,要靠法制,要靠强大的治理能力,呵呵。虞舜挑动八恺打八元,我相信,就算当时最善良的八恺民众,当动物性被释放出来之后,再善良的人,在那种氛围之中,也会馨予把别人的东西扛回家,把别人的土地据为己有,把别人的媳妇按到在地上去强奸。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虞舜他为什么要这么干?虞舜为什么要挑拨氏族仇怨,释放恶?

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虞舜他没有自己的氏族,起初的虞舜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囚禁唐尧应该被定义为,虞舜与弃和契等,这些唐尧曾经最重要的身边人,沆瀣一气搞出来的。主意肯定是虞舜出的,而具体抓人的应该是象弃和契,这种有实力的帝喾系干的。如果若是颛顼系从外面进来的话,您说能抓得了唐尧吗?唐尧的部众打仗那肯定是很厉害的,否者的话,曾经能一下子同时流四恶蹿三苗嘛,对吧。城池从来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但问题是,抓了唐尧之后,虞舜就能如愿以偿成为王吗?恐怕未必,不仅是恐怕未必,搞不好,连他自己的小命都有可能丢了。氏族社会,帝喾系的部众,有可能会同意一个孑然一身,毫无武装力量的颛顼后裔,来当他们的王吗?应该是弃和契之中有人奢望出来当王。所以这个时候的虞舜,只能被定义为是囚禁唐尧的策划者。虞舜的力量在于他能够借神说话,他能给出囚禁唐尧的一万个理由,这一点当然是十分的重要,对吧。但是虞舜他很明白,当时能借神说话的可不仅仅只是他虞舜,还有四岳嘛。虞舜和弃和契,起初应该是属于相互利用的关系。弃和契当然也可以与四岳进行和作。虞舜他很明白,这些帝喾系们是绝对不可能让他来当王的。当王的核心,那还得是要靠有强大的武装力量。那么虞舜怎么办呢?应该在囚禁唐尧之前,虞舜应该早就策划好了一个更大的阴谋。那就是利用帝喾系内乱,唐尧再不好,他毕竟执政了70多年,他能没有自己的体己人嘛,对吧,最起码人家还有儿子丹朱呢。弃和契等囚禁了唐尧,帝喾系内部势必会发生内乱,而借着这个内乱,虞舜与颛顼系的八恺等,应该早就事先商量好了。只要帝喾系内乱一起,他们就名义上,去协助弃和契平定内乱,而实际上,就是毫不留情的全力攻击倾向唐尧的帝喾系。也就是说,虞舜把弃和契等,给绕进去了。颛顼系把众多的帝喾系驱逐之后,事态平息下来之后,虞舜等颛顼系,再跟弃和契等帝喾系,发个毒誓。说从今后起,颛顼系与帝喾系摒弃前嫌,共有天下。过去的人,那是很看重誓言的,不像现在的人,一屁俩谎,随随便便就能赌咒发誓。比如说《吕氏春秋.诚廉》篇中,就讲过发誓的问题,说:“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吕氏春秋.诚廉》讲的是周武王伐商纣之前,他派召公奭去共头山去策反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双方谈好了条件,发誓。写了三份一样的誓言条款书,杀牲畜,把牲畜的血抹在嘴上;把誓言书埋在共头山不同的地方。你看这个誓言程序多么的严谨,是吧。过去的人认为有神灵存在嘛,违背誓言是要受到血的惩罚的。虞舜利用颛顼系的八恺力量,再裹挟着弃和契等帝喾系力量,把支持唐尧的力量都给流放到四面八方去了。颛顼系从曾经的低眉顺眼的氏族,现在变成了扬眉吐气的氏族;而颛顼系又与弃和契等原帝喾系,形成了相互牵制;虞舜再与弃和契等,再发个毒誓。那么你说,现在谁能出来主持大局?天下不能总是涂炭生灵呐,弃或者契要想当王,颛顼系肯定不干;而颛顼系中的某一位若是想出来当王,弃和契等原帝喾系则肯定也不干,而这个时候能够站出来收拾残局的,只能是虞舜呗。虞舜应该就是通过举八恺打八元,用一地鲜血和再一次浩劫,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王者之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就虞舜个人而言,虞舜应该是始终都没有大的实力。虞舜在后世儒家的眼中,这是圣人,但是在当时有实力的诸位大族长,包括颛顼系八恺的眼中,那么您说,他们会怎么看虞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些人会感激虞舜,尊尊重虞舜,但是不会从心底里敬畏虞舜,对吧。

所以虞舜推翻唐尧统治这件事儿,无形中扼杀了咱们中国第一轮大一统。以前的政治体系,是一个氏族去胁迫统治其他更多的氏族,这个统治氏族的大族长就是王,黄帝他老人家搞得就是血脉相承的王权。而由于虞舜起初是平民,没有氏族实力,所以以虞舜为代表的政权,是一个颛顼系的氏族联盟。这个氏族联盟去统治其他的更多氏族。咱们中国从王权又倒退回到部落联盟了。所以你读《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的前部分,就会感觉虞舜和大禹时代,与之前大不相同。好了,虞舜的坏话咱们就讲到这儿。还是那句话,对于一个民族的最高统治者来说,不能用道理来给他下定义,还是得看他为这个民族,都带来了什么?那么虞舜给咱们都带来了那些什么呢?《五帝本纪》说:“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

“象以典刑”的意思是说,把刑律条文雕刻在器物之上。当然了,这个不可能,因为当时没有文字。别说是尧舜时代,就是到了夏后朝,咱们中国还是没有出现文字。如果夏朝若有了文字,历史学家们也就肯定能够发现,能够证明夏后朝存在的文物了,对吧。虽然尽管没有文字,但不能说虞舜的“象以典刑”就肯定不存在,也许还有别的办法呢?比如说,结绳记事呀,再加上口口相传呢,对吧?

“流宥五刑”:流宥五刑的意思是说,用流放的方式,宽赦触犯五刑的罪犯。那么“五刑”具体都是什么?不知道,因为太史公没有明示;

“鞭作官刑”:是说,把鞭刑作为官府的正式的刑罚;

“扑作教刑”:是说用戒尺作为学校的刑罚。这个应该是肯定也不可能,因为咱们中国最早的学校应该是周文王作“辟庸”,那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金作赎刑”:意思是说,可以用财物赎买刑罚;无心之过,或者是因为灾害而造成犯罪的,可以赦免;对屡教不改的就加重刑罚。咱们可以看出来,舜所制定的刑律,主要就是流放和鞭刑,虽然只是一个初级的刑律,但也毕竟让咱们中国有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了。下面说虞舜的政权治理办法:“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意思是说,君主每五年巡视天下一遍,期间的四年时间,各地的诸侯君长们要轮流到中央朝觐天子述职,并把这个治理天下的办法,通告于天下。对政绩突出者,赏赐以车和服,以荣光其功。

“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这是官员考核制度,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决定他的升降。总之一句话,在虞舜的治理下,当时的咱们中国,成为了一个制度完善的国家了,越来越有国家的样子了。咱们必须得说,虞舜的文治成就,居功至伟。

虞舜之后是大禹,关于大禹,虽然应该归类于夏朝历史,但咱们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大禹故事,却是属于虞舜时代。所以咱们在这儿,就简单的聊聊。第一点,大禹为什么叫作大禹?大是尊称,那么禹呢?《说文解字》:“禹,虫也。”

就是大禹是个虫子,但具体是个什么虫?不得知也。于是有人附会说是牙齿中的龋虫。实则,禹,螟蛉也。《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螟蛉被比喻为义子。也就是说呀,大禹实际上是虞舜的义子。我是怎么看昂,唐尧迁四恶,处死鲧之后,虞舜之所以要收养大禹,一是颛顼同脉,有氏族之情;而第二个目的,应该是虞舜为了得到鲧的部族势力。后来为什么是大禹治水?一则大禹是虞舜的义子;而第二个,很明显,虞舜没能彻底的掌控鲧的氏族,氏族社会嘛,还是相对封闭的,虞舜毕竟还是属于外人嘛。大禹之所以能够去治水,还是在于大禹掌控的鲧的氏族实力依旧比较大,而且鲧在当时颛顼系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史书上说,大禹应该是先治理了黄河,然后又治理了长江。很多朋友就不理解,为什么要疏通长江呢?长江属于南方呀,当时湖北住的是三苗余脉,而三苗余脉是与虞舜政权为敌的。所以北方政权没有必要去治理长江嘛?于是就连带的认为,大禹治水就是个童话,呵呵。大禹治水应该是真实的发生过,而大禹疏通的长江,应该是四川境内的长江。咱们讲过,从神农氏起,四川就是由中原政权所统治。所以我讲帝喾的时候就讲,后世的周朝真的是目光狭窄。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应该是通过联姻等形式,实力越来越大。大禹的嫡长子夏启的妈吗妈,出自涂山氏之女。而这个涂山氏在逻辑上应该是四川,而不应该是现今所说的安徽蚌埠。大禹有实力之后,对虞舜自然也就生出了慢待之心,对吧。咱们曾经引用《韩非子·说疑》好几遍了,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

韩非子说禹逼舜,不见得就是空穴来风,至少虞舜后期,大禹应该威胁到了虞舜的位置。因为虞舜是这样死的。

《淮南子.修务训》:“南征三苗,遂死苍梧。”

《北堂書鈔》:“有苗氏叛,虞舜南征,崩于鸣条,殡用瓦棺。”

《帝王世纪》:“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嶷山之阳。是为零陵。”

虞舜死在了征三苗的军营中,因为长得小,所以死后那个尸身应该被按在了一个坛子里。《帝王世纪》的说法最能让人产生遐想,他说舜八十一岁即位,八十三岁向上天举荐了禹,九十五岁禹摄政,一百岁那年有苗氏反叛,舜领军平叛,死在江南。说舜一百岁南征,很明显,这还是中国古代学者通常的追捧,咱们中国人总是认为“圣人”就必然得长寿。咱们不管舜的寿命到底有多长,但按照皇甫谧的说法,虞舜南征的时候,大禹已经摄政5年了。而这儿,就不免就让人们产生疑问,既然大禹已经摄政五年了,应该正是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年龄。南方有战事,披挂上阵的本应该是禹嘛,为什么要百岁老君王亲自出征呢?是老骥伏枥,还是因为有唐尧的前车之鉴,心存芥蒂呢?因此不能够排除,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和大禹之间,的确发生了权利之争。虞舜为了抓住军权,才要高龄出征,对吧。

而关于大禹,最后要说的是,大禹治完水之后,厘定九州赋税《五帝本纪》说:“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三苗大序的三苗,指的是曾经被强迁的氐族,因为被迁到了黄土高原,所以说“其土黄壤”,如果是长江以南那是红壤了,对吧。大禹为了稳定三苗,虽然他们的土地是上上等,但却只征收中下等的税赋。当然了,三苗已经不是咱们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dl/11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