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丁俊晖以13-10击落奥沙利文,要在半决赛跟塞尔比上演去年决赛的对决。奥沙利文也终于没能完成单赛季三大赛都进决赛的壮举。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条普通不过的体育新闻,但对于丁俊晖自己,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毕竟从年北爱尔兰杯决赛以来,丁俊晖已经十多年没在大赛胜过奥沙利文了。
患类似“恐奥症”的远不止丁俊晖一人。我在《曾经我是你的球迷;如今我是你的劲敌》中写道:好几个顶尖高手一遇到他就不怎么会打球了。像上一轮输给他的ShaunMurphy,还有同为“七五三杰”的金左手MarkWilliams也有十几年不胜火箭的记录了。
这个名单可以列得更长,奥沙利文在对阵丁俊晖这个级别的高手时都会下一番功夫的,对待排名靠后的球员显然随意的多,这多少有点遇强则强的意思,好的状态很多时候就是逼出来的。
这个赛季本来有三次可以期待碰头的,但上海大师赛火箭输给MichaelHolt,冠中冠丁俊晖不敌JohnHiggins,中国公开赛火箭负于MarkJoyce,中国球迷期待的中西方最顶级天才的较量就这样三次夭折。
但该来的总会来的,而且是在世锦赛这样最有分量的舞台。现在回想整个比赛的进程,转折点应该出现在第二阶段双方战成5-5之后。
就像很多球迷都能注意到的,奥沙利文虽然在年以后成绩越来越稳定,但是莫名其妙的失误很多,母球经常回不到低分区,目标球经常留在袋口。第11局开始这种问题非常集中,丁俊晖延续了开局三连胜的火热手感,面对每次机会都毫无余地的一杆致胜。
值得一提的是,奥沙利文又打出了一杆,对,有一颗彩球打了粉球。但这次并不像上次那样是因为的奖金太低(虽然的确很低)或者纯粹在搞行为艺术,你看他击打那颗红球时已经用很强的低杆左塞在校(jiao4)黑球就知道了。别忘了这次他还有比分落后的压力,他现在也确实不像年轻时那么追求满分了,毕竟亨德利不再同他竞争,而其他人的满分杆数又离他太远。
丁俊晖大家都知道,可未必真的了解。你可能还记得他在年大师赛对阵奥沙利文泪洒赛场的情形——至少那张照片你看过一次就不会忘——从而觉得他心理素质不好,其实他比我们想象中强大的多,他的决胜局胜率达到恐怖的62.3%,在所有职业球员中仅次于奥沙利文的63%,以大心脏著称的塞尔比也只有60.2%,伟大的StephenHendry也只有60.4%。
你也可能认为他是个内敛沉默不擅进攻的人,那你又错了。他不仅火力强大,而且现在又像刚出道时那样节奏明快,远比大多数一流球手快。
我们看待人和事容易陷入定势,士已别三日,而我们仍未刮目,说到底是我们自己不长进,就希望把别人拉进跟我们同样的层次,再试图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杀死对方。球迷的评论永远充斥着这种味道。
很多球员都有过转换球风的经历,那几乎是他们理解斯诺克这项运动的必经之路。打得慢是因为想得多,想得多是他们试图让自己的打法更合理。可很多时候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合意,正如快惯了的奥沙利文所说,长考出臭球。
就算把现在的局面封盘,让你考虑一个小时,你以为真能想到什么万全之策?即便想到,手也凉掉了!所以很多原本就快的选手在纠结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重新快了起来,这样赢跟输都显得很果断。这赛季的傅家俊最为典型。
丁俊晖的那次落泪火箭及时送去了父兄一般的关怀,这些年丁俊晖受了格里菲斯全方位的指导,赛场下妻子悉心照料,母亲的去世又给他世事无常的磨练。而另一边的火箭依然我行我素,他没有功成名就的圆滑世故,也从不八面玲珑讨谁的喜欢,他身上孩童般的赤子之心从未褪色。
丁俊晖长大了,奥沙利文还未老去。对丁俊晖而言,不论他已经如何的成熟,奥沙利文都是一座难以跨过而不得不跨过的高山。
这场胜利很像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道缩影,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当中总有人在扮演奥沙利文的角色,他们很出色又很高大,我们一脸仰望,甚至不带一丝嫉妒。
我们在他们的光环中长大,又被这种光环压得闯不过气来。就算我们再怎么精彩,都难逃别人带刺的目光。跨过这道坎是成长的必修课。丁俊晖做到了,赛后拥抱时他心里必定五味杂陈,赢了其他球员才不会有这么复杂的情绪。
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才体会到什么是成长。
相关文章:曾经我是你的球迷;如今我是你的劲敌
上篇文章:最大的考验来自重复
丁俊晖长大了,我们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