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究竟败在哪儿

陕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2.html

图自网络

看天下

今年是滑铁卢战役周年。在我们通常的历史概念中,正是这场爆发于年6月18日的著名战役,终结了法兰西帝国的欧洲霸权和拿破仑的战神地位。

滑铁卢是如此深入人心,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更是将其推到了极致。以至于,滑铁卢的转折性意义被进一步抽象浓缩成为“滑铁卢的一分钟”(《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五篇)。在茨威格的文采渲染之下,似乎正是这一分钟决定了拿破仑和欧洲的命运。

年后,“滑铁卢”已类似一个成语,几乎成了“由胜到败的关键性转折”的代名词。但历史的吊诡在于,偏偏在“创始人”拿破仑身上,滑铁卢战役却远无法承担这一历史性评价,滑铁卢充其量意味着拿破仑军政生涯的结束,而不是“关键性转折”。

在滑铁卢之前,拿破仑早已丢掉了他的帝国。如果拿希特勒类比,滑铁卢大致相当于二战末期的阿登战役,一次远无法改变战争结局的回光返照式军事冒险。

而多米尼克·利芬的著作《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正是要向我们讲述另一段历史:滑铁卢之前的拿破仑之败。

与希特勒一样,拿破仑军事生涯的第一次转折性失败发生于俄罗斯的冬天。年那个冬天,拿破仑像寒号鸟一样丢掉了他那支庞大的60万大军。

我知道,你一定觉得这段历史没有什么稀奇,连中学历史课本都有。但《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聚焦于拿破仑侵俄战争惨败的历史现场,也将历史镜头拉到了这场战争之前,以及更具有新意的:这场战争之后。

简单点说就是,在拿破仑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后,俄罗斯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将他逼至绝境的。

法俄失和的根源

在发动侵俄战争之前,拿破仑已是欧洲大陆的主人,原先的强敌普鲁士和奥地利在拿破仑那一场场招牌胜仗后已然俯首称臣。当时,英国虽然可以说是拿破仑最大的对手,但更体现于海权之上,对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没有构成直接威胁。

那俄罗斯呢?拿破仑对它并没有领土野心,但为何最后走向战争?《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非常精确地点破了当时法俄失和的根源:俄国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它接受了以拿破仑主导制定的欧洲新秩序,就等于甘于放弃了一个独立大国的地位,正如书中所说,“俄国的安全来自欧洲的权力平衡”。

英国与拿破仑水火不容的根源也在于此,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正是英国在那上百年间的基本国策。

无论是英国还是俄国,都无法接受由一家独大的法国主导整个欧洲大陆。事实上,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上,很多场战争的爆发正是为了阻止一个“新罗马帝国”的出现,维持欧洲多个势力的平衡。最近的例子是,妄图控制欧洲的希特勒第三帝国最后也亡于英俄联手之上。

破除托尔斯泰的“俄罗斯神话”

既然在国策上存在着根本分歧,那么拿破仑侵俄自然也是无法避免的了。对于这场战争,我们的基本印象可以说来自于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这就好比我们对于三国的了解主要来自《三国演义》一样。而破除托尔斯泰的“俄罗斯神话”,也正是《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一书其中一个目的。?

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将拿破仑兵败俄国总结为一场“天灾”,俄罗斯的冬天是如何的摧毁一切。有趣的是,拿破仑本人和法国人也非常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可以显得这是“非战之罪”,与军事政治失误脱了干系。

但在利芬笔下,俄罗斯帝国以及沙皇亚历山大的“人谋”才是击败拿破仑的最终主导。

我们可以跳过拿破仑在俄罗斯冬天的悲剧,直接进入下一个场景。重点是,当拿破仑带着残军逃离俄罗斯之后,发生了什么?当然,下面还远没有自动快进到滑铁卢。

所幸,利芬在我们的这段认知空白中着墨甚多。一个非常需要说明的历史前提是,即使拿破仑输掉了俄罗斯的冬天,但如果当时俄军没有“越境追击”,那么,拿破仑帝国根本就不会亡。

很可惜,俄军的确追出来了,而且从莫斯科一直追到了巴黎。

这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拿破仑兵败莫斯科之后,俄军在国境内的反击作战也是元气大伤,如果沙皇亚历山大选择保存实力,放拿破仑逃去也很符合逻辑。

但还是之前那个道理,俄国相信只要欧洲还处于拿破仑的控制之中,欧洲的和平就无法令它放心,“俄国的安全来自欧洲的权力平衡”。

俄国必须追击,哪怕在实力大损的情况下,宜将剩勇追穷寇。

最为团结的一次反法同盟

但俄国此时的表现并不是一味的喊打喊杀,如“俄国熊”所暗示的那样单凭蛮勇欺人。《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俄罗斯在军事上与拿破仑进行持久战的同时,在外交上也进行了可能同样关键的努力。

事实上,在拿破仑年逃离俄国之后,就迅速在军事上恢复了很大一部分实力。哪怕是俄罗斯这样似乎兵员无限的军事巨人,也无法长期与掌握着整个欧洲大陆资源的拿破仑对抗。

沙皇的选择是,在拿破仑彻底恢复实力之前,重新与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法国宿敌结盟。

但问题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已经在一次次的惨败中被打怕了。沙皇决定以战促和,通过俄军在普奥眼皮底下同法军的血战向两国证明:俄罗斯敢战,俄罗斯能战。

于是,苦法久矣的普奥两国在俄军和俄罗斯外交官的双重努力之下相继冒险向拿破仑宣战,结成了又一次的反法同盟,也是实质上最为团结的一次反法同盟。

再加上瑞典、德意志其他小邦国、与法国占领军打着游击战的西班牙、以及幕后大金主英国,法国此时可以说是已陷入了天罗地网。

拿破仑与反法同盟在一段时间内战得难解难分,直到年10月的莱比锡战役。

如果将拿破仑的失败分成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就是俄罗斯的冬天,尾章是滑铁卢,而中间一个章节就是莱比锡战役。尽管看起来拿破仑充满了机会,但他还是输掉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接下去,战火就烧到了法国本土。

刻薄的说,尽管拿破仑此后为了保卫巴黎屡施奇计,也颇有闪光之处,但在莱比锡战役之后,拿破仑所做的一切只是延缓帝国的死亡时间罢了。

再下面,就是年3月31日,俄军和各国盟军唱着军歌进入了巴黎,标志着拿破仑帝国正式覆亡。

俄罗斯的军事奇迹

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场俄罗斯的军事奇迹。从年6月24日拿破仑侵俄开始,到年3月31日俄军进入巴黎,俄军从初期的败退、丢掉莫斯科,到绝地反击横穿整个欧洲大陆,仅仅花了一年零九个月(21个月)。

而在二战卫国战争中,从年6月22日开战计算,到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苏联红军一共花了三年零十个月(46个月)才击败希特勒,比前者整整多了一倍以上。

更大的差距在于:第一,从莫斯科到柏林,只算是穿越了大半个欧洲,难度比从莫斯科到巴黎小得多;第二,拿破仑时代的进军还依靠双脚和马匹,而二战时代已是机械化部队,前者跨越欧洲要艰难得多;第三,俄罗斯单挑法国时,双方在实力上明显是法国强大得多,反法同盟也是在俄军的不断进军之中才逐渐形成,而希特勒侵苏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实力已远超德意日。

也就是说,在至年,俄罗斯军队取得了一次远比二战击败希特勒更辉煌更为不可能的胜利。

如果一定还要说滑铁卢的话,我只想强调一点,滑铁卢战役发生时,卷土重来的俄罗斯大军还没有进入法国,即使拿破仑在滑铁卢“险胜”英国人,当奥地利军队,特别是几十万俄军杀过来的时候,拿破仑将会迎来没有任何机会的惨败。最多也就是,将“百日复辟”的时间多拖几十天而已。

看天下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使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去Vista看天下微社区交流相关话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izhualugui.com/snjt/8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