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基于人与自然、他者和自身关系视角的考察
《中国文艺评论》年第5期
张勃
我国节日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萌芽,汉魏时期基本定型,隋唐以后较长时期保持着繁荣的态势。但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传统节日面临着式微的局面。近些年,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节日复兴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传统节日的多重价值。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我国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也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动力支撑,寄寓在传统节日可闻可见的诸要素中。传统节日的当代振兴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每个具体的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是包括诸多具体传统节日个体的复杂体系,每个节日各有其源流脉络、播布空间,也各有其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对具体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和应有之义。二是从宏观层面针对作为体系的中华传统节日整体来进行。目前这两个层面都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陈连山对春节、黄涛对清明节、高丙中对端午节以及萧放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与重阳七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分别概括,都是微观层面的出色研究。在宏观层面,萧放强调需要用理性的眼光辨析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他尤其重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家庭、社会、历史、自然等伦理内涵及其德育价值。王文章、李荣启认为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从四个方面概括其文化内涵。此外,张晓华、常建华、刘魁立(点击查看《中国文艺评论》名家专访)等都强调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当代价值的阐释。本文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其特点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提炼。
△刘魁立《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人是自然之子,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川泽、生物在内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利用的对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在世,必然要与他者建立关系。这里的他者既包括组织的或曰群体的,如国家、民族、社区、工作单位、家庭等;又有个体的,如基于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学缘、志缘等形成的宗亲、姻亲、邻居(同乡)、同事、同学、朋友等多种关系。人是具身性存在,又有着无形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因此,人在世界上栖居需要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他者的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处理这三种关系的历史产物,也是处理这三种关系的重要方法,其中蕴藏的人对待自然、他者与自身的根本态度、处理原则和理想诉求,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关系的视角分析有助于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系统把握。
一、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首先要处理的一类关系。在这里,自然也可称为宇宙,或曰天地,它既是实实在在、有规律可循的物质自然,同时又有人格神的意味。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曰天人关系,在中国占主流的观点是天人合一。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理想之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总体上看,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强调天地自然有其运行规律,人的行为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以人为本,人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上:既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又合理利用自然,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这种价值观念影响到中华传统节日具有顺天应时、感恩思报、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的明显倾向。
●1.顺天应时
《周易?随》云:“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并成为国家的施政纲领。根据《礼记?月令》,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包括与太阳、星宿的关系,当月的吉日,尊崇的帝,敬奉的神,相配的虫、音律、数、味、臭以及要祭祀的神灵和祭品等;每个月都有特定的气候与物候;都有对天子日常生活的规定;都有相应的节气日、围绕节气日展开的礼仪活动以及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都有应行和禁行之政,以及不按时令行事的恶果。顺天应时的行事准则始终贯穿其中。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时间的特性为遵循,并与时间的特性保持高度的一致;另一方面,人符合时宜的活动也能对时间的顺利转化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正如《白虎通义》在解释为什么冬至日要“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时所说的:“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中华传统节日是时间的重要节点,因此诸多要素都蕴藏在这一文化内涵中。这首先表现在节日时序的安排上,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节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立春日、春节、元宵节、龙抬头节、清明节,接踵而至,奏响青春的生命之歌。夏季暑热潮湿,瘟疫多发,节日减少,仅有一个端午大节,而且以全生避害为主题。迨秋季来临,天高气爽,瓜果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按期来临,人们祭星祭月,祭先祀祖,共庆丰收,并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时至寒冬,又有冬至日、腊八节、祭灶日和除夕,人们准备丰盛的食物,装饰美丽的家园,感恩天地自然的福佑,回馈亲朋好友的帮助,犒劳自己的辛勤劳动,期待来年的吉祥如意,享受当下的团圆幸福。
△《立春》李学峰摄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